【教学目的】
1、人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3、理解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情提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设想】
1、学生自己理出小说情节发展过程,教师着重指导分析构思巧妙,情节曲折对表现人物提示主题的作用。
2、描写人物的各种写法,可指导学生自己分析、规纳、教师着重点拨这些描写是如何表现人物心理和刻画人物性格的。
3、本课的设计程序为:
⑴速读──提炼情节──感知内容。
⑵精读──品细节──析人物。
⑶研读──规纳主题──引发联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速读──概述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法国文学家左拉曾这样评价莫泊桑的小说;“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窗口。读他的伤口的时候,可以是哭是笑,但永远发人深思的。”今天,我们就打开其中的一扇窗口,看看能引起怎样的思考。(板书课题、作者)
二、常规检查,读准提示中的字音
拮据(jié jū)栈桥(zhàn qiāo)煞白(shà bái)撬开(qiào kāi)诧异(chà yì)牡蛎(mú lì)褴褛(lán lǚ)
三、整体感知:速读──提炼情节──感知内容
要求: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各个阶段的内容。
明确:非利普夫妇赶、盼、骂、躲于勒。
四、讨论分析这篇小说是怎样巧妙安排情节的
明确:
1、设置悬念:
作者先以洗练的笔墨叙述了非利普一家拮据的生活,以及他们对于勒衣锦荣归的重盼,悬念由此而起。
2、巧用插叙:
插叙于勒在非利普家中地位的变化,进一步渲染于勒衣锦荣归的气氛。
3、情节意外:
本文出其不意地安排于勒落魄归来,与兄嫂巧遇的场面,把故事一下子推向戏剧性的高潮。
五、总结
这个情节大起大落的巧妙安排。体现了作者构思的巧妙,受到了出人意料、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品细节──析人物。
〖教学过程〗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高潮部分,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品析人物的心理状态
1、“毫无疑义……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明确:文中“初步打动”“迟疑不决”“怕花钱”“很不痛快”“怕伤胃”“用不着”“别把……惯坏了”等处描写,都表现了非利普夫妇的爱虚荣的特点。不同之处:非利普想摆阔绰,附庸风雅;而太太明知“怕花钱”却用“怕伤胃”来掩盖自己的面子。
2、“父亲客客气气地和船长搭上话……您知道这家伙的底细吗?”
明确:这里的“一面……一面……”“后来”“随即”“最后”的一系列动作和评议描写,把将要问的事情一直绕到最后才提出来的那种既生怕漏了马脚,又要摆出一副假绅士的臭架子的性格写得淋漓尽致。
3、“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说……”“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神色张皇”“结结巴巴地说……”“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
明确:这些表情、评议描写了非利普确定是于勒时,从“神色不安”到“脸色苍白”“煞白”,两眼从“不寻常”到“呆直”,说话哑着嗓子,又结结巴巴,又嘟哝,特别是听了船长的话之后那段丧魂落魄的独白,活现出从热切盼望到突然跌入绝望的狼狈相,暴露其性格的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