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 》精品教案设计

2023-10-24

《阿Q正传 》精品教案设计 篇1

  阿Q正传

  鲁 迅

  [教学目标 ] 

  一、认识《阿Q正传》所揭示的国民性弱点及其社会思想根源:统治者的变态心理和对人民进行封建麻醉教育,使劳动人民愚昧落后,忘却压迫和屈辱,以“精神胜利法”自慰,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二、认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启发国民觉醒的极其重要性。

  三、理解小说以喜剧形式表现悲剧主题的独特风格,鉴赏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小说讽刺幽默的语言。

  四、掌握阅读中篇小说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一、把握阿Q人物性格。

  二、《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

  一、鲁迅小说的语言风格。

  二、理解“精神胜利法”的普遍意义。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

  第   一   课   时

  要点:掌握内容概貌,理清小说结构

  1、 背景介绍:

  《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上,从1921年10月4日起,至1922年2月12日连载完毕。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仍处在封建军阀统治的最黑暗的时期。鲁迅的《阿Q正传》用生动的形象,揭示了国民性的弱点,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沉痛教训,目的在于唤起沉睡的民众。它以辛亥革命前后我国东南地区的一个村镇“未庄”为背景,以落后的农民阿Q的痛苦遭遇和悲惨命运为线索,展开了一场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展示了一幅广阔生动的历史画面。小说塑造的阿Q形象及其“精神胜利法”,以其巨大时空穿透力,赢得了无数读者,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明珠,至今仍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2、 国民性问题

  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一生以笔为刀,剖析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鲁迅作《阿Q正传》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那么,鲁迅是如何思考国民性的问题的呢?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认为中国民族的“种性”是“孱弱”的,他根据“优胜劣汰”的公式,认为中国民族有灭种的危险。而鲁迅所说的“国民性”的缺陷也是“种性”或民族的弱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凌,中国正在走向衰亡。中国社会变得奇形怪状。畸形的社会必然产生畸形的国民。鲁迅敏锐的看到了中国的衰败,在于愚弱的国民。在日本,那个使鲁迅受到强烈刺激的日俄战争影片的被示众和看客,使他联想到所见的“愚弱的国民”,他首先指出国民劣根性以愚昧和精神麻木为特点。医治国民精神的创伤,正是他弃医从文的缘由。辛亥革命中,鲁迅满腔热忱地投入革命,但他很快就失望了,他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如何在这场革命中扮演着小丑的角色。旧势力顽固、狡猾而凶残,革命党幼稚、脆弱而易变,老百姓则在“铁屋子里”酣睡;虽有一时的“梦游”,但最多像阿Q那样喊几声,抢点东西,做做权利、财产和女人的梦,并没有真正醒来。在辛亥革命这场戏剧演出中,鲁迅看到了几千年国民劣根性的总表演。

  鲁迅给我们展示了触目惊心的国民劣根性:吃人、妄自尊大、自轻自贱、守旧排外、漫夸历史、愚昧麻木、卑怯巧猾、投机钻营、色情狂…….《阿Q正传》正是国民劣根性的总展览。

  3、 写作动机:

  “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我怎样做起小说来〉〉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 〈呐喊〉自序〉〉

  他在谈到《阿Q正传》成因时,说他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又说:“我虽然竭力想摸索人们的灵魂,但时时有些隔膜。在将来,围在高墙里面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的罢,而现在还少见,所以我也只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

  根据鲁迅做小说的目的、治疗国民弱点的论述和《阿Q正传》的成因等言论,我们可以概括《阿Q正传》的创作意图: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人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疗救这样病态的社会、病态的国民而发出痛苦的呐喊。

  4、 结构梳理:

  小说共九章:

  第1章, 序言 交代四个问题:小说的名第2章, 目、阿Q无姓、无名第3章, 、无籍贯,第4章, 写阿Q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环境。

  第5章, 追述往事 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描述阿Q的部分生活片断,第6章, 突出了他的妄自尊大、自欺欺人。

  第7章, 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第8章, 刻画了阿Q畏强凌弱的性格。

  第9章, 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可悲的结果,第10章, 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11章, 写阿Q走投无路,第12章, 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第13章, 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14章, 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中兴”,第15章, 再被赵太爷逼到无路可走的经过。

  第16章, 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第17章, 突出了阿Q的革命要求。

  第18章, 写辛亥革命引起未庄的变化,第19章, 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20章, 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全文仅仅围绕阿Q而传,以阿Q的行状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进行结构。前三章为情节的开端,中间三节为情节的发展,七、八章为高潮,最后一章是结局。

  5、 布置作业 :

  1、利用工具书,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

  2、阅读全文,初步把握阿Q这个人物形象以及性格特点。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点:研读小说情节,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特点和实质

  1、 讨论问题:

  序 1、在序言中交代了几个问题?(小说缘起、阿Q无姓、无名、无籍贯)

  2、鲁迅为什么要给阿Q作传?(暴露国民弱点,引起疗救的注意)

  3、给什么人作传?(地位卑贱的普通国民)

  优胜记略

  1、 这一章主要记述了阿Q的几件事?他又是怎么说,2、 怎么想或怎么做的? (注意抓关键词)

  2、结合本章的情节和人物语言、心态、动作,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狭隘保守、盲目趋时;争强好胜、忍辱屈从;自轻自贱、心满意足--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

  续优胜记略

  1、 本章记述了阿Q的哪几件事?(注意阿Q的言行,2、 抓关键词语)

  (败在王胡手下、挨了假洋鬼子哭丧棒、调戏小尼姑)

  3、 结合上述事例和阿Q的言行,4、 分析他的性格特点。(蛮横霸道,5、 懦弱卑怯;排斥异端,6、 奴性十足;欺软怕硬,7、 流氓恶习)。

  恋爱的悲剧

  1、 阿Q调戏了小尼姑之后,2、 产生了怎样的感觉?小说围绕“女人”一连四次用了“他想”,3、 刻画了他怎样的性格和心态? (既体现了他的本能和放纵,4、 又体现了他的正统和卫道)

  5、 在这一章中,6、 描写阿Q挨打时,7、 多处用了“仿佛”和“似乎”等词语,8、 它突出刻画了阿Q性格的哪一方面?

  (麻木健忘。他的精神扭曲变形,明明是被毒打的耻辱,却感觉麻木,淡化和遗忘)

  9、 你怎样看待阿Q向吴妈求爱和悲惨的结局?

  生计问题

  1、 作者是怎样描写“龙虎斗”场面的?体现了阿Q哪方面的性格特点?

  (动作、语言、神态和侧面烘托,阿Q畏强凌弱,死不觉悟)

  2、 阿Q偷萝卜的情节以及与老尼姑的对话,3、 又突出了他哪方面的性格特点?

  (质朴霸道,圆滑无赖)

  从中兴到末路

  1、 说说阿Q从中兴到末路的变化过程。

  2、 结合这一章的情节,3、 分析阿Q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

  周围的人们趋炎附势、麻木不仁,与革命彻底隔绝,统治者残酷镇压和迫害,这便是产生阿Q精神胜利法的温床,而奴性十足的阿Q也必然走向末路。

  革命和不准革命

  1、 阿Q对革命党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深恶痛绝”--“神往”--“快意”--“投机革命”)

  2、 阿Q的革命目的是什么?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的?

  (杀仇人、抢财物、讨老婆 , 心理描写)

  3、 阿Q去寻找假洋鬼子之前和被赶出后的心情怎样?这种心情变化说明了什么?

  (之前:不平,冷落,赶紧去商量,怯怯; 之后:忧愁,无聊,渐渐高兴起来。 这部分细致深刻的心理描写,既反映了阿Q的糊涂落后,也反映了辛亥革命将农民群众拒之门外)

  大团圆

  1、 阿Q的被抓,2、 被审,3、 画押的情节各说明了什么?写法各有什么特点?

  (抓一个糊涂、手无缚鸡之力的阿Q却动用了这么多人,说明反动统治阶级既残暴又虚弱。 夸张讽刺;被关,既说明阿Q的可怜,也说明反动统治者的残酷压迫。

  其中“高明”是创造性用词; 被审,说明阿Q昏头昏脑,奴性十足也体现了国民的奴性。 细节描写、双关语; 画押说明阿Q死爱面子,死到临头还不觉悟,体现了震撼人心的麻木。细节描写)

  2、阿Q游街和被杀前的心态是怎样的?“看客”的反应说明了什么?

  (阿Q认为“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也未免要游街”,死到临头,心情如此坦然。他无师自通地喊出“过二十年又是一个。。。。。”,他成了革命的牺牲品,还在表演精神胜利法。那些张着嘴的看客,还大声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喝彩,真是不可救药的国民啊

  2、 关于阿Q的形象分析:

  1、 关于阿Q的形象,2、 有下列不3、 同4、 的观点,5、 读后谈谈你的看法。

  (1)阿Q是个思想的典型,是阿 Q主义或阿Q精神的寄植者,是个集合体形象。理由是:A、 在阿Q这个人物身上集合着各阶级的各色各样的阿Q主义,也就是鲁迅在前期所说的“国民劣根性”。阿Q就是这种精神的性格化和典型化。B、阿Q的精神--精神胜利法不是特定的时代、社会、民族和阶级的产物,而是某些人普遍的弱点,是祖祖代代生生不已的普遍特点。

  (2)阿Q是一个受了精神奴役创伤的革命农民的典型。理由是:A、阿Q是生活在农村最底层的雇农,他具有一般农民朴素、憨厚的特点。B、在阿Q身上显示了被当时社会所扭曲了的性格--精神胜利法,这正是他精神奴役的创伤。C、但他不是完全驯顺的奴隶:对赵太爷他“独不表格外的尊敬”;他神往“革命”,在黑暗重重的未庄,第一个喊出了“造反”的呼声;自认为和“白盔白甲”的人是一伙,只是他们“不来打招呼”。所以认为阿Q有改变屈辱地位的要求,这便是他革命的一面,并且是他性格中主要的一面。

  (3)阿Q是一个愚昧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典型。理由是:A、阿Q生活在闭塞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农村,生活在同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人的尖锐矛盾之中,是一个深受政治压迫、经济剥削与精神毒害的破产农民。他有思想、有性格,也有自己的追求,是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具有这个阶级共同特征的活生生的人物。B、阿Q虽有自发的革命要求,但他性格中的主要内容却是精神胜利法,用精神上的自我解脱去代替事实上的反抗,实际这种自欺欺人的表现正是他走向真正反抗道路的绊脚石。C、阿Q有自发的革命要求,但他的觉醒是极有限的,他的革命要求也是十分朦胧的。

  阿Q是处在辛亥革命时期,生活在未庄的种种矛盾之中的一个愚昧、落后、不觉悟的农民典型。但他的精神胜利法却概括了人类精神的某些共同弱点。

  第三种观点较为合适。

  6、 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有不7、 同8、 的看法,9、 读后请发表你的意见。

  (1)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这积极的一面有向革命发展的巨大可能性。

  (2)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自不断反抗中的不断失败,虽然表面看也是一种反抗方式,但却完全是一种落后的消极的东西。正是由于精神胜利法的支配,阿Q无法在屈辱中奋起,在失败中求生,它对处于压迫地位的人们起着阻碍觉醒、麻痹斗志的作用。

  第二种看法较妥当。

  3、对于阿Q精神胜利法的形成,有以下三种观点,你的见解如何?

  (1)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从统治阶级身上移植过来的,统治阶级的精神胜利法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没有什么区别。

  (2)精神胜利法是从农民自己身上自己产生出来的。被压迫的奴隶一次又一次的地反抗,一次一次地失败,在失败中可以磨练出坚毅的意志,同样也可以产生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因此,人民被压迫的历史,才真正是人民的阿Q主义的产生史。

  (3)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封建阶级的精神奴役在阿Q身上留下的创伤,有着鲜明的被凌辱与毒害的烙印。而这种弱点一经形成,便在他身上表现出它的特点,所以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既有共性特点,又有个性特点。

  第三种观点较为合理。

  阿Q这一人物形象分析要点:

  主要性格是精神胜利法,即面对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解自慰的方法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实际上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手段,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整个国民劣根性的集大成者,是永远摆脱不了的奴隶地位的精神枷锁。

  3、 布置作业 :

  1、 思考:从小说的情节中,2、 你认为鲁迅对辛亥革命的看法如何?

  3、 你认为小说中的赵太爷、假洋鬼子以及小D、王胡、吴妈等人物形象各有什么性格特点?

  第    三   课   时

  要点:分析其他人物形象以及整个小说的社会意义

  归纳艺术特点

  1、 其他人物的形象分析:

  1、赵老太爷: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狮子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顽固、守旧、凶狠、狡诈、投机、贪婪是其性格本质,是破坏和镇压革命的凶恶敌人。

  2、假洋鬼子: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混血儿,他善于投机钻营,伪装自吹,与钱秀才互相勾结,投机革命,不准阿Q革命,是钻到革命内部的蛀虫,是杀害阿Q的元凶。从他身上集中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3、王胡、小D、吴妈等:应该说他们和阿Q一样,同处于社会的最下层,同是奴才,被剥削者,但是他们对于奴才的命运似乎非常满意。不仅不同情自己的同类,相反还自觉不自觉的充当赵太爷的帮闲。在他们身上,都集中体现出由于长期身受封建专制的奴役而形成的那种愚昧麻木、逆来顺受、而缺乏同情心的典型性格。这也就是鲁迅经过长期研究所得出的国民的劣根性所在。

  二、《阿Q正传》思想意义的研讨归纳:

  《阿Q正传》向我们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而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浴血奋战,试图挽救危亡的中国。这就是近现代之交轰轰烈烈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中国似乎出现了希望的曙光。可是由于领导这次革命的中国资产阶级没有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一起参加革命,反而对要求革命的群众采取排斥和压制的态度;他们也没有彻底打击和镇压封建势力,反而采取了妥协、宽容和姑息的态度。所以革命遭到失败。1912年四月,孙中山被迫辞去大总统的职务,而代表地主买办阶级的袁世凯得以窃取政权。辛亥革命流产了。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向来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利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和愚民政策。在阿Q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封建精神奴役的“业绩”和被奴役者严重的精神“内伤”。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历史,是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屈辱史,封建统治阶级在这种特殊的历史下,形成一种变态心理,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架子,进行疯狂的镇压,凶狠的盘剥。鲁迅不止一次地对这种畸形变态心理作出精妙的概括:“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所以中国人倘有权利,看见别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数’作他护符的时候,多是凶残横恣,宛然一个暴君,做事并不中庸。”(《华盖集。通讯》)他们对帝国主义侵略本已到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地步,但偏要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之中,追求精神上的胜利。这一思想深深毒害着处于下层的劳动人民。我们从《阿Q正传》中就可以看出,阿Q和赵太爷,在某种程度上,其实都是一路货色,假如阿Q得势,将是一个赵太爷,假如赵太爷失势,则又会是活脱脱的一个阿Q。

  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所思考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鲁迅看到几千年国民劣根性的总表演。

  三、艺术特色:

  1、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即用一个喜剧的外套,包装一个悲剧的故事,是含笑的悲叹。“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小说将悲剧和喜剧因素相互交织、融合,构成这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收到强烈的讽刺效果。

  2、白描手法和出色的心理描写

  鲁迅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用最经济、最简练的笔墨,把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表现了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

  小说塑造阿Q形象,突出运用了心理描写方法,他对革命的认识,他的忧愁与得意,他的幻觉和想象,种种心态跃然纸上,使我们看到了他的灵魂世界。

  8、 杂文式的笔法。

  小说处处使用幽默、尖锐、诙谐的语言进行议论、讽刺、挖苦、调侃。或反语或夸张,或揭谬或点睛,或大词小用,或庄词谐用,其最终目的就是撕下假面,揭露真相,充分显示了鲁迅先生的幽默讽刺才能和独特的语言风格。

  4、 布置作业 :

  4、 课后阅读《读本》上有关研究《阿Q正传》的文章;

  5、 写作:有人说,6、 日常生活中,7、 人还是要有一点阿Q精神的。你同8、 意这种观点吗?请和其他同9、 学讨论后,10、 写一篇短文。

《阿Q正传 》精品教案设计 篇2

  阿Q正传

  [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初步掌握阅读欣赏小说的方法——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生活的环境,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2.正确理解阿Q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认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3.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阿Q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 ]

  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1.《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件珍品,作为中国的高中生应当阅读《阿Q正传》的全文。可在上课前两三周安排在阅读课上阅读。不开设阅读课的学 校,可提早布置让学生在课外自学。即使这样,可能仍有一些学生未读全文,所以在上第一课时时,还需教师把选文前后几章的故事梗概作点间要复述。

  2.现在的学生对产生阿Q的那个时代比较陌生,鲁迅先生的文笔又比较迂回含蓄,为了更好地了解阿Q这个独特的形象,在教学中介绍一点时代背景是必要的。

  3.课文内容深邃,语言幽默,句式多变,还有不少新词典故,如果仅让学生自学,由老师重点分析几个问题,那就会失去许多精彩的地方。为此,我们安排四课时,采用串讲的形式,在师生边阅读(主要是朗读)、边欣赏、边训练、边总结等共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审美情趣,完成教学任务。

  4.为了使讲课和学生的思路跟上文章的思路,我们理出作者在这两章中的文章思路,归纳成三条线索:①未庄在革命中的变化,②阿Q“投降革命党”的过程,③假洋鬼子等投机革命的行径。而②和③又组成了一对矛盾,故事情节就在这矛盾斗争中开展。

  [媒体设计]

  1.上课前后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

  2.参照话剧《阿Q正传》,组织师生演出其中的片断。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

  1.激发学生学习《阿Q正传》的兴趣。

  2.介绍《阿Q正传》全文的故事梗概。

  3.讲读课文开头至“穿着崇正皇帝的素”。

  4.初步了解阿Q所处的环境。

  教学过程 

  一、启发性讲话。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成功地塑造出阿Q这个世界画廊中的著名形象。当它于1921年在北京《晨报副刊》上连载不到一半的时候,茅盾先生就敏锐地指出,它“实是一部杰作”。郑振铎更预言它“将成为世界最熟识的中国现代的代表作”。当它一收笔,便被介绍到美、法、日、俄等十多个国家,至今已有四十种不同文字的译本。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这部讽刺写实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

  《阿Q正传》从它诞生至今,已过去七十多个年头,“阿Q”已成了常挂大中国人民口上的一个常用名词,“阿Q精神”也成了我们自潮或讽刺他人的用语。但是,《阿Q正传》这篇小说究竟有什么深远意义?阿Q到底是怎样一个形象?阿Q精神包括哪些内容?等等,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二、介绍《阿Q正传》全文的故事梗概。

  出示小黑板:

  说明:第一章“序”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略介绍了阿Q的身世、处境;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三章属于小说的交代部分,在情节结构上属序幕和开端。第四章“恋爱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是小说情节的发展,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痛苦与不幸。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即课文节选部分,描写了辛亥革命波及到未庄以后,阿Q自发地“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而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致使他对辛亥革命极度失望。这是小说情节的高潮。第九章“大团圆”描写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害的悲惨结局,也是小说情节的结局。在介绍每一章时可简要叙述该章的主要情节。

  三、讲读课文。

  1.教师朗读开头至“穿着崇正皇帝的素”。用叙述语气,平稳中稍有起伏。

  释疑(每节读后由学生提出疑难的地方,教师择要解释,下同):宣统:清朝末代皇帝的年号。三更四点:旧时夜间用打更(敲竹筒、锣)计时,一夜分五更,一更分五点,三更四点正好午夜。埠(bù):停船的码头。魆(xū):暗。伊:五四前后的白话文没有“她”字,常用“伊”字代“她”;在绍兴土话中,也用“伊”代“他”。

  提问:①这三段文字是什么描写?学生议论。教师小结 :(复习第三册第四单元知识)宣统三年、三更四点、黎明、未庄等——自然环境。乡下人睡得熟、举人老爷、赵秀才、“转折亲”等——社会环境。总起来为环境描写。

  ②“大不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向?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举人老爷把衣箱寄放到未庄,跟赵家排了“转折亲”,未庄人心摇动,谣言旺盛等。

  ③“举人老爷和赵秀才素不相能”,为什么他们还是排了“转折亲”?学生议论。教师小结:对革命恐惧心理,为保护各自的私利使他们联合起来,同时为下文城乡反动势力相互勾结、投机革命留下伏笔。

  ④未庄的人把革命说成是“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反映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反映了群众对辛亥革命的认识非常模糊,以为是为明王朝报仇,也反映了辛亥革命未把革命道理传播到广大农村,严重脱离群众的现实。

  总结:这部分文字生动地记叙了在杭州、绍兴光复的当天半夜,城里的举人老爷就把财物转到乡下藏匿,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对当时封建势力的猛烈冲击,他们那度惶诚恐的虚弱本质跃然纸上。可是由于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忽视唤起民众的觉悟,即使未庄的农民也人心摇动,想参加革命也不知如何革法。阿Q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孤寂的环境中。

  板书:未庄(环境):不安

  四、布置作业 。

  1.预习朗读从“老Q”至“说着自去了”这段课文。注意不同身分的不同语气。

  2.阿Q参加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点

  1.了解阿Q参加革命的目的。

  2.了解假洋鬼子之流从惊惧革命到投机革命的行径。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讲读课文。

  1.教师朗读从“阿Q的耳朵里”至“也要投降革命党了”。注意读出阿Q从勉强到下决心参加革命的过程。阿Q心理活动那段话要注意以下几点:“也”要读重音。两个“的”,前一个要紧跟“妈妈”,速度较快。“太可恶!太可恨!”出自阿Q的内心呼喊,感情要真,语气要狠,但不一定要响。“投降”读重音,有迫不得已豁出去的意思。

  释疑:“深恶而痛绝之”的“而”字,使语气婉转,显得不太严肃,对阿Q的这一态度有点讽刺味道。鸟男女:鸟,念diǎo ,骂人的话,《水浒》中常用。

  提问:阿Q“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为什么又“要投降革命党”?学生 讨论、发言。教师小结:阿Q是未庄一个贫穷落后的雇农,他赤贫如洗,光棍一条,一天不做工就要饿肚子,常年寄宿在土谷祠里。经济上受到地主豪绅的剥削,超时的做工,有时还拿不到工钱;政沾上受到侮辱,连姓什么都没有资格。他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有一种变革现实地位的潜意识。但是他长期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共产党宣言》)忠于皇帝便是阿Q的正统思想。加上辛亥革命的倡导者没有唤醒这部分最具有革命积极性分子的觉悟,使他们对革命产生糊涂认识,“以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成了很自然的事了。

  但是,当革命风暴来到未庄,看到“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会害怕起来,生平第一次看到使他受尽欺压和侮辱的“一群鸟男女”慌张的神色,他那受 剥削受压迫的阶级意识萌动了,感到从未有过的痛快,感到了革命的威力,于是对革命神往起来,“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板书 阿Q对革命的态度:深恶而痛绝——神往——投降

  2.请一学生朗读从“阿Q近来用度窘”至“得得,……”。整节要读出阿Q的“快意”。“造反了!造反了!”要放开嗓子神经质似地大叫。唱词部分要把阿Q得意忘形的神态体现出来,锣鼓声和唱词 要用不同语调,唱词最好能用绍兴高调或其它地方戏唱念。

  释疑:可怜的眼光,为什么用“可怜”?阿Q要造反了,“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看”,从他内心的体验来看,“惊惧”就是怕他要革他们的命,“嚓,”杀头。又顺着他的思路,未庄人一定会向他求饶,于是又可怜起他们来。说明阿Q对革命的肤浅认识和狭隘的阶级局限。

  提问:这一段文字怎样描写阿Q投降革命后的得意心情?学生回答。教师小结:首先,写他的自我感觉,“似乎革命党便是自己”。其次,写别人对自己的感觉,“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看”。这两点是写阿Q的心理活动。第三,写了他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得意地唱绍兴戏《龙虎斗》的行动。第四,进而写他的狂言乱语:“我手执钢鞭将你打”;“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这些心理、行为和语言描写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个性特征。那两句话还暗示了阿Q对革命目的糊涂认识,为下面的革命狂想曲埋下了伏笔。

  3.请五个学生分角色朗读从“老Q”至“阿Q说着自去了”。叙述者请女同学读。其他同学要求能体现出不同身分的人不同的态度和语气。

  释疑:惴:念zhuì,恐惧、忧愁。口风:江浙方言,指消息。

  提问:从对话和神态描写中,表现了赵太爷、赵秀才、赵白眼和阿Q怎样的性格特征?学生议论。教师小结:赵太爷:把“阿”字改成“老”字,说明过去对阿Q的蔑视,如今阿Q要革命了,不得不对他表示敬重起来;“怯怯的”,反映他的惊恐不安;“低声”,说明他放不下太爷的架子;“现在……发财吗?”想探听阿Q革命是否会革到他头上,惊恐中暗藏狡猾。赵秀才:直呼“阿Q”,是因为阿Q不理睬赵太爷的招呼,心急了;同时也说明他年轻气盛,在他父亲面前发一点余威。赵白眼:赵太爷的穷本家,在未庄狐假虎威,欺压比他更穷的人,现在见风使舵想跟阿Q套近乎,同时也为他的主子探听革命风声。阿Q:开始赵太爷叫他以为跟他无关,这是他奴性的自然流露;当赵太爷问他“发财吗”时,便把他那想当然的革命目的和盘托出;而对赵白眼问话时回答的那句“你总比我有钱”,倒真实地道出了他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经济地位,体现了阿Q朦胧的阶级意识。

  板书:赵太爷之流对革命的态度:惊恐

  4.请两位学生朗读从“大家都怃然”至“却又倒头睡去了”。一个(可请女同学)读叙述部分,一个读阿Q心理活动部分。读阿Q部分的要顺着前面“快意”的心情,三段话可处理得稍有不同,第一段对未庄人嘲弄,对赵太爷等仇恨,对王胡为了报复。第二段体现阿Q的贪心,口气命令式。第三段表现他的想入非非,声音渐轻,速度渐慢,口齿也逐渐含糊不清。

  释疑:树烛台:树,当动词“插”讲,迸跳:迸,念bèng,迸发;跳,顺着前文的“闪闪的跳”而来,这里有不连贯、跳跃式活动的意思。小D为什么作为“第一个该死”的?因为第五章里讲到是小D“谋了他的饭碗”,抢了他的帮工生活。这是阿Q的误解,人家不要他帮工,是由于“吴妈事件”的缘故。至于王胡也不留,仅因为王胡抓的虱子比阿Q大!赵司晨:赵太爷的本家和帮凶。吓:多音词,这里念hè,其他如恫吓、恐吓,也念hè;又念xià,如吓唬、吓不倒。“脚太大”:封建社会用布把女子的脚裹成小脚,越小越美,这里反映了阿Q还有严重的封建思想。

  提问:阿Q向往革命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议论、发言。教师小结:阿Q长期过着受欺压蒙侮辱的生活,经济又赤贫如洗,一天不做工就要饿肚子,向吴妈求婚不仅被打了一顿,还丢了饭碗,因此,他对革命的希冀只能从最切身的、最实际的又反映他最狭隘心理的要求出发:①报复杀人,因为是他们使他处于被侮辱被压迫的地位;②抢夺财物,这是生存的本能要求;③挑选女人,这是传种接代的需要,万不可像小尼姑骂的那样“绝子绝孙”。这一切都是在他“喝了两碗空肚酒”醉醺醺、飘飘然中“迸跳”出来的想法,我们不妨称它为阿Q革命狂想曲。

  板书:

  5.请三位学生分角色朗读从“第二天”至“没有回答了”。读老尼姑的对话要显出她的恐惧和厌烦的情绪,读阿Q的要反映他先气壮后失意的神情。

  提问:作者是如何描写阿Q到静修庵去闹革命的?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小结:先写他“仍然肚饿”,暗示靠“狂想”解决不了生计问题,还得有“行动”,干什么呢?又“想不起什么来”,最后“有意无意的走到静修庵”。“有意”,是指阿Q先前因肚饿曾去静修庵偷过萝卜;“无意”,说明他的革命思想是模糊与紊乱的,因而行动也是盲目的,迟疑的。这也可从他对老尼姑的回答很“含糊”中看出。当他得知赵秀才、假洋鬼子已抢先一步到静修庵“革过一回命”后,便“诧异”、“更其诧异”、“很出意外”,“失了锐气”。这一系列描写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像阿Q这样的农民,虽然有自发的革命要求,但由于革命领导者未能对他们加以引导,致使他认识模糊,行动软弱无力。

  6.教师朗读从“那还是上午的事”至本章完。主要用叙述语气,末一句要有自我安慰的口气。

  提问:假洋鬼子、赵太爷抢先去静修庵革命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学生议论。教师小结:内容:殴打老尼姑,砸碎“龙牌”,还偷去一个宣德炉。目的:从事先“历来也不相能”,到相互“拜访”,“谈得很投机”,终于“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来看,作者这一补叙有力地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