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取丹心照汗青教案

2023-09-04

留取丹心照汗青教案 篇1

  粤教版必修1 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传记 7 留取丹心照汗青 )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2.了解宋元更替的历史背景。

  3.体会电影化的场面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4.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提升分析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5.通过对作品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能力。

  6.体会以文天祥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傲岸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设想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千秋祭》一文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阅读难度不大,而且故事性较强,可以说学习难度适中,所以设计以学生自学为主。具体方案是设计成一课时,教学重点为人物分析与语言鉴赏,注重课外的探究拓展。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请同学叙述元立宋亡的历史,并简要谈谈宋亡之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奸臣当道,有大贤之人而不可用,终落得宋大败而亡。其中宋朝的文天祥便是一个极具才华的人,可惜受奸人所害,他在广东兵败被俘。元人久闻他的大名,爱惜其才能,准备用尽一切手段劝降文天祥,那么他们用了什么手段呢?文天祥最终归降了吗?或许,课文《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千秋祭》会告诉我们一个完整的答案。

  二、了解文天祥兵败被俘的时代背景

  南宋末年,北方的元朝大肆南侵,兵锋所指,处处狼烟。1278年年底,文天祥率抗元军队在广东海丰一带与敌人多次激战,屡获小胜,使元军进军受阻。正当文天祥在五坡岭稍作休整时,一个姓陈的海盗带元军突袭宋军,文天祥不幸被捕。元军把文天祥押往北方,企图让他归降。

  三、快速通读全文,扫除字词障碍

  怦然(pēng)              凛凛而去(lǐn)              擎天(qíng)

  煌煌笔墨(huáng)         戕灭(qiāng)                衢州(qú)

  葵藿(huò)               聒噪不已(guō)              戟指(jǐ)

  戏谑(xuè)               辚辚绝尘(lín)              箴言(zhēn)

  缧绁(léi  xiè)          孛罗(bèi或bó)             乱髭倒竖(zī)

  拽(zhuài)               诘难(jié)                  黔驴技穷(qián)

  奸佞(nìng)                攘袂(rǎng mèi)              心旌(jīng)

  嵇绍(jī)                  祖逖(tì)                  颜杲卿(gǎo)

  四、梳理情节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部分:文章以简洁明快的笔触,交代了南宋末年的政治情形以及文天祥兵败被俘的历史事实。文章起语不凡,总领全篇,定位文天祥在历史上的意义。末尾戛然而止,将叙述的重心聚焦到文天祥求生不得、欲逃不得、被押送到元大都燕京。

  第二部分:元人对文天祥采取的“比杀头更严峻”的考验他人格的几次诱降,以及文天祥艰苦的囚禁生活。文章进行了生动细腻的场景描写。

  第三部分:文天祥的绝笔《正气歌》的创作过程。文章采取电影镜头的描绘技法,运用了合理的文学想像,将文天祥创作《正气歌》的过程描写得惊心动魄,光彩耀人,悲凉慷慨。

  五、人物形象分析

  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然后统一明确。

  明确:文天祥是一个胸怀崇高信念,不为暴力所屈,不为名利所诱,舍身成仁,慷慨就义,有着崇高气节、高洁情操的中华民族英雄。

  六、语言鉴赏

  1.人物富有个性的语言。

  2.作者的评论语言,语言与感情交相融会,情感充沛。七、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共同了解了文章对文天祥从被俘到最后英勇就义的一段经历的叙述。着重对文天祥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并鉴赏了文章部分精彩语言。望大家课后团结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拓展的题目。

  八、布置作业

  探究拓展:从两道探究性题目中选择一道,小组合作完成。具体题目见“设计方案(一)”中的“课外作业”。

留取丹心照汗青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积累基础知识;学习文天祥的凛然正气及强烈的爱国情怀;学习文章截取人物某段历史来表现其伟大人格及崇高品行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英雄?(各抒已见)

  为民族的生存而斗争甚至牺牲的人是不是英雄?(是民族英雄)那么你能否列出一些民族英雄。(引导学生点出文天祥)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他不仅用生命谱就了一首壮烈的英雄史诗,更为后人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佳句,传诵千古。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卞毓方为他写的一曲赞歌——《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千秋祭》(板书课题、作者)。

  二、 基础知识积累

  我已经布置大家预习过这篇课文,我们学习课文的过程也是检验大家预习成果的过程。首先我们先来检验一下大家的字词积累情况。(出示投影)

  给下列字词注意

  煌煌(huáng) 戕(qiāng)灭 葵藿(huò) 聒(guò)噪

  戏谑(xuè) 缧(lěi)绁(xie) 攘(rǎng)袂(mèi) 夙(sù)昔

  掌握下列熟语

  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文辞的正大与庄严。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

  撒手锏:(也作杀手锏)比喻关键时刻使出的最拿手的本领。

  三、 整体把握

  本文是卞毓方为文天祥作的传,我们可以通过这篇传记来了解文天祥其人。下面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中元人劝降过程中的对话,从这些语言描写中,看一看文天祥是一个怎样的人。(投影出示问题)

  1、 先由两位同学各扮演文天祥和留梦炎读文中第44页最后一段。

  2、 分组朗读阿合马与文天祥的对话(第46页)

  3、 齐读孛罗劝降一节

  由三到四位同学作出评价。

  (是一位有着金铮铮铁骨的民族英雄。坚守节操,忠肝义胆;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移。任凭元人威逼利诱,也丝毫不能动摇他对国家的忠贞。)

  四、 探究学习

  以上是我们对文天祥的评价,那么作者对文天祥又有什么样的认识呢?文中第二部分在描写文天祥与劝降者的对话之前,都有一番评价,请找出来并说一说这些句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认识。

  1、 诱降决无刀光剑影,却能戕灭一个人的灵魂

  总结:诱降并非想从肉体上将一个人杀死,而是杀死一个人的灵魂,诱降比杀头的考验更加严峻。南宋的左相投降了,南宋的皇帝也投降了,投降就可免一死,投降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可是面对这些引诱,文天祥头也不低一下,可见他的伟大,他所做的并非寻常人能做得到。

  2、 真的,你让让葵藿如何与狗尾巴草对话,你让铁石如何与秽土论坚?

  谁是葵藿、铁石?谁是狗尾巴草、秽土?

  文天祥——葵藿(对宋朝忠诚谒慕)、铁石(坚贞不屈)

  留梦炎——狗尾巴草(随风摇摆,卖国求荣)、秽土(污秽不堪,遗臭万年)

  表明作者对文天祥的崇敬,对留梦炎之流的鄙视与不齿。作者认识到文天祥的忠贞品格是极其可贵的。

  3、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在权力的高地,往往是那些敌对派别的首领,也就是对峙的双峰,才更为了解,更为识得对方的价值。

  一代政治家忽必烈一直努力地想要劝降,国为他十分了解文天祥的可贵——他不单单是一个才子状元,更是一代忠臣,一个不可多得的良臣。文天祥的品格使得敌对的首领都为他倾心,他越是不降,忽必烈就越能认识他的可贵,也就越想尽办法劝降。而文天祥不为所动。

  由这些可以看出,作都对文天祥是持怎么样的态度的?(高度肯定)

  五、 文天祥的使命

  1、作者对文天祥高度肯定,因为他面对元人的威逼利诱面色不改。那么既然他不愿归降元人,有人劝他死他又没有死,这是为什么?(学生浏览第一部分中最后一段后回答。)

  ——因为“他的使命还没有结束。”

  2、他的使命是指什么?

  ——他的使命指的是复宋和创作《正气歌》。看过他的《指南录》就知道他曾经试过要逃,但最终又被抓,他活下来无非就是想找机会逃出去,完成复宋的使命。创作《正气歌》是其历史使命,无法复宋,却留下了一腔正气在人间,激励后人。

  六、 体会

  1.文天祥没有完成复宋的历史使命,却完成了《正气歌》的创作。《正气歌》是文天祥在怎样的处境之下创作的?

  ——囚禁中,求生不能,求逃不成的处境中,将要慷慨赴义的时候写下的,表明心志的作品。

  作者在写文天祥创作《正气歌》的过程中写道:“纵观世界文学史,最为悲壮、高亢的诗文,往往是在人生最激烈、惨痛的漩涡里分娩。因为写它的不是笔,是生命的孤注一掷。”请结合对《正气歌》的认识,举出中国诗史上一些例子谈谈你的体会。(分组讨论)

  (提示:历史上有哪些悲壮高亢的诗文的诞生情况是和文天祥的《正气歌》诞生情况相同,是在作者人生中最激烈、最惨痛的漩涡里创作出来的?)

  ——屈原《离骚》,被放逐、面临着国破家亡的状况下。

  杜甫《春望》,三吏三别。

  陆游《示儿》

  普希金《致大海》(囚禁)

  谭嗣同《题猜猜狱中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李煜《虞美人》

  李清照《声声慢》(夫死家亡国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写尽凄凉。

  出示投影: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孙子膑脖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小结:

  许多传世名作都是在作者遭受极度的苦厄之后创作出来的。当然前提是他们有深厚的文学功底。

  大家自己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当你遭受苦难、挫折或者委屈之后,特别有创作的欲望,并且写出来的文字都是真情流露,写得比平时好些呢?

  由此可见,人生未必是一帆风顺就好,人有时候必须得经历磨难才能有所成就。所以当你遇上挫折的进修不必抱怨,想想文天祥,想想那些饱经沧桑的诗人们,你会得到力量。

留取丹心照汗青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2。了解宋元更替的历史背景。

  3。体会电影化的场面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4。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提升分析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5。通过对作品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能力。

  6。体会以文天祥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傲岸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设想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千秋祭》一文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阅读难度不大,而且故事性较强,可以说学习难度适中,所以设计以学生自学为主。具体方案是设计成一课时,教学重点为人物分析与语言鉴赏,注重课外的探究拓展。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请同学叙述元立宋亡的历史,并简要谈谈宋亡之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奸臣当道,有大贤之人而不可用,终落得宋大败而亡。其中宋朝的文天祥便是一个极具才华的人,可惜受奸人所害,他在广东兵败被俘。元人久闻他的大名,爱惜其才能,准备用尽一切手段劝降文天祥,那么他们用了什么手段呢?文天祥最终归降了吗?或许,课文《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千秋祭》会告诉我们一个完整的答案。

  二、了解文天祥兵败被俘的时代背景

  南宋末年,北方的元朝大肆南侵,兵锋所指,处处狼烟。1278年年底,文天祥率抗元军队在广东海丰一带与敌人多次激战,屡获小胜,使元军进军受阻。正当文天祥在五坡岭稍作休整时,一个姓陈的海盗带元军突袭宋军,文天祥不幸被捕。元军把文天祥押往北方,企图让他归降。

  三、快速通读全文,扫除字词障碍

  怦然(pēng) 凛凛而去(lǐn) 擎天(qíng)

  煌煌笔墨(huáng) 戕灭(qiāng) 衢州(qú)

  葵藿(hu) 聒噪不已(guō) 戟指(ǐ)

  戏谑(xuè) 辚辚绝尘(lín) 箴言(zhēn)

  缧绁(léi xiè) 孛罗(bèi或bó) 乱髭倒竖(zī)

  拽(zhuài) 诘难(ié) 黔驴技穷(qián)

  奸佞(nìng) 攘袂(rǎng èi) 心旌(īng)

  嵇绍(ī) 祖逖(tì) 颜杲卿(gǎ)

  四、梳理情节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部分:以简洁明快的笔触,交代了南宋末年的政治情形以及文天祥兵败被俘的历史事实。起语不凡,总领全篇,定位文天祥在历史上的意义。末尾戛然而止,将叙述的重心聚焦到文天祥求生不得、欲逃不得、被押送到元大都燕京。

  第二部分:元人对文天祥采取的“比杀头更严峻”的考验他人格的几次诱降,以及文天祥艰苦的囚禁生活。进行了生动细腻的场景描写。

  第三部分:文天祥的绝笔《正气歌》的创作过程。采取电影镜头的描绘技法,运用了合理的文学想像,将文天祥创作《正气歌》的过程描写得惊心动魄,光彩耀人,悲凉慷慨。

  五、人物形象分析

  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然后统一明确。

  明确:文天祥是一个胸怀崇高信念,不为暴力所屈,不为名利所诱,舍身成仁,慷慨就义,有着崇高气节、高洁情操的中华民族英雄。

  六、语言鉴赏

  1。人物富有个性的语言。

  2。作者的评论语言,语言与感情交相融会,情感充沛。七、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共同了解了对文天祥从被俘到最后英勇就义的一段经历的叙述。着重对文天祥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并鉴赏了部分精彩语言。望大家课后团结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拓展的题目。

  八、布置作业

  探究拓展:从两道探究性题目中选择一道,小组合作完成。具体题目见“设计方案(一)”中的“课外作业”。

留取丹心照汗青教案 篇4

  ——文天祥千秋祭

  1.课文解读

  ⑴作者简介

  卞毓方,江苏盐城人。1944年生。著名散文作家、教授、高级记者。现供职于人民日报文艺部。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日语专业,198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新闻专业。已出版《雪冠》、《岁月游虹》等多部作品。近年来在散文界长啸而出,独树一帜。

  ⑵基本解读

  这篇传记作品描写的是南宋著名爱国英雄文天祥。作品主要着墨于文天祥被捕后的情形,通过他所遭遇到的攻心之术的诱降、物质生活的折磨以及他自己志向思想行为,来描画

  文天祥非同寻常的伟大人格和崇高品性,凸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养吾浩然之气”的铮铮硬骨头精神。在写法上不同于前面几篇的一个突出点是,这篇作品采用了评传体式。作品不仅仅在选择和陈述着文天祥被捕前后的客观事实本身,同时还以一个现时代的“我”去想象、理解、评说一个七百多年前的古人,“我”对文天祥的崇仰、敬重、对其意义价值的认识,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在字里行间。另外,作品还着重以文天祥的诗歌为线索,说明文天祥的思想情感,用文学性的想象和电影技法来塑造这一传主形象,语言文白嵌合,气韵生动,富有气势。这些多样化手法的巧妙运用,既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文天祥最后的生命情形,又鲜明地突出了文天祥的历史意义及其对现代人的启示。

  第一部分 文章以简洁明快的笔触,交代了南宋末年的政治情形以及文天祥兵败被俘的历史事实。文章起语不凡,总领全篇,定位文天祥在历史上的意义。末尾嘎然而止,将叙述的重心聚焦到文天祥求死不得、欲逃不能、被押送到元大都燕京的镜框里。

  第二部分 元人对文天祥采取的“比杀头更严峻”地考验一个人人格的三次诱降,以及文天祥艰苦的囚禁生活。文章进行了生动细腻的场景描写。

  第三部分 文天祥的绝笔之作《正气歌》的创作过程。文章采用了电影镜头的描绘技法,运用了合理的文学想象,将文天祥创作《正气歌》的过程描写的惊心动魄,光彩耀人,悲凉慷慨。

  2.习题解说

  ⑴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是促使学生对文章取材和描写重点的把握。

  参考答案 这篇给文天祥做传的作品,在取材上,和一般作品有所不同。它描写文天祥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刚硬不屈的精神品性,主要聚焦于文天祥被捕之后所受到的更严峻的人生考验上。“文天祥未完成的使命”的具体含义,可以参见文章末尾:“文天祥可以‘求仁得仁’、从容捐躯的了,他已经完成在尘世的使命。”

  ⑵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在对这篇传记作品的“评传”性质的理解。传记作者在作品中加入自己对于传主的评论,有助于开掘传主的生命价值,突出传主的独特意义,将传主生活事实的平面叙述升华到立体述评的层面。

  参考答案

  ①表明文天祥面对更为复杂的诱降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品性之难能可贵和他所采取的对策之高明。

  ②两个反问句式、两组比喻,对比了文天祥的爱国情怀和留梦炎等的卖国投降行径,突出了文天祥的崇高形象。

  ③元世祖忽必烈深知,最能帮他巩固蒙人统治秩序的,当属文天祥无疑。另外,此话具有某些哲理意义。

  ⑶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在理解文学创作“穷而后工”的独特现象。

  参考答案 希望同学能够贴近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来回答这个问题。课文中也提供了一些例证,如但丁及其《神曲》、马可波罗及其游记叙述、司马迁和李煜。

  3.相关资料

  (1)文天祥生平

  文天祥(1236──1283) 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南宋庐陵(今吉安)人。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国势弱小,北方蒙古族于1271年结束了内部争夺皇位的自相残杀局面,建立了元朝,接着把侵略矛头直指南宋。1273年,丞相伯颜统20万大军攻下襄、樊,以此为突破口,顺江而下,两年不到,便后临南宋首都临安的近郊。蒙古兵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农田荒废,百业凋敝,这是一场空前残暴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南宋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文天祥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的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英雄。

  南宋朝廷长期为投降派所把持。还在1259年,宰相贾似道便以称臣、割江北地区和岁纳银绢各20万两匹为条件,暗中屈膝求和。伯颜却意在灭宋,并不停止南侵。1275年,将贾似道十三万大军消灭,朝廷便再无可用之兵。此时宋恭帝在位,年仅四岁,太皇太后谢氏临朝听政,不得不发出“哀痛诏”,号召天下四方迅速举兵“勤王”。文天祥当时正担任赣州知府,他“捧诏涕泣”,并立即行动,在两三个月内便组织了第一支“勤王”队伍近万人,几经周折,赶到了临安。而在成千上万大小地方官中,带兵勤王的只不过他和张世杰三人而已,这个政权腐朽到什么程度,可见一斑。1276年正月十八日,伯颜兵临皋亭山,左相留梦炎早已投降叛变。其他大臣或已投降。伯颜虽愿受降,却要右相陈宜中去元营洽谈,陈哪有这个勇气?当天晚上便逃之夭夭。谢太后唯珂派人只剩下一个文天祥。他毅然临危受命,但不是去投降,他考虑是“战、守、迁皆不及施”,“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他甚至借此机会观察一下敌营的虚实以谋“救国之策”。但是他没有想到,正当他指斥伯颜扣押不能返回宋营,他的义兵则在同时被投降派命令解散。敌人的凶残不曾使文天祥受困,昏庸的朝廷和无耻的投降派却使他遭到了第一次严重的挫折。

  1276年二月初九日,文天祥被押送去大都(今北京),行至京口(今镇江),在义士的帮助下,逃脱了虎口,据他在《指南录后序》所记,至少有十六次幸免于死,经过千辛万苦,于四月初八日逃到了温州,此时他听说度宗的两个儿子(即恭帝的两个兄弟)已逃到福州,于是立即上表劝进。不久,被诏至福州,任右丞相兼枢密院事,后又命为同都督。七月,文天祥便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打起帅旗,号召四方英雄豪杰,各各起兵,民复失地。1277年三月,文天祥统兵进军江西,收复南部数十州县,同时围困赣州,湖南、湖北皆起而响应,震撼了江南,鼓舞了人民的反侵略意志,使元统治者大为惊慌。元忙调40万大军来解赣州之围,另派兵五万追 击文天祥。文部不过五千余人,这年八月,空坑一战,遂致大败,部将数人牺牲,文妻及子女皆被俘,赵时尝在紧急中假扮文天祥,吸引了元军,文才得乘间逃脱。赵随即被杀。这是文天祥在一年多时间内所遭到的第二次重大挫折。

  但是文天祥并没有灰心丧气,他下定决心抗元到底。1278年11月,他收拾残军,加以扩充,移兵广东潮阳,不幸于十二月二十日兵败五坡岭,文天祥自度难以逃出重围,当即吞服随带的冰片,以求一死,免遭污辱,但他并未死,而在昏迷中被俘了。这是他遭遇的最后一次严重的挫折。从此以后,文天祥便再也不能统领义军在战场上与元军拼杀。

  文天祥被俘后,打定主意,只求义死而不求苟生。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还在伯颜将他扣押北营时,他便明白地告诉对手:“宋状元……所欠一死报国耳,宋存与存,宋亡与亡,刀锯在前,鼎镬在后,非所惧也,何怖我?“1279年十月,元平章阿合马来文天祥囚所劝降,文天祥长揖就坐,不把他放在眼里,阿合马却要他下跪,文天祥说:”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何跪?“阿合马以胜利者自居,傲慢地说:“你何以至此?”文天祥嘲讽地说,南朝若早用我为相,你去不了南方,我也不会到你这里来,你有什么可神气的。阿合马用威胁口气对左右说:“此人生死尚由我。”文天祥正义凛然道:“亡国之人,要杀便杀,道甚由不由你。”阿合马自讨没趣,灰溜溜地走了。同年年底,元丞相孛罗审问文天祥。孛罗一来就摆威风,要文跪下,遭到文拒绝,左右便用武力强使文天祥作跪拜状,文凛然说道:“天下事,有兴有废,自古帝王以及将相,灭亡诛戮,何代无之?天祥今日……至于此,幸早施行。”临刑前夕,皇帝忽必烈亲自出马劝降,以宰相之职作为诱饵,妄图使文天祥投降,但遭文天祥严厉拒绝。忽必烈只好问他,那你究竟要什么呢?文天祥回答说:“愿以一死足矣!”文天祥这种以身殉国,视死如归的的伟大精神使得敌人束手无策,一筹莫展。这实际上等于宣布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和他自己所赞颂的“正气”的胜利。也等于宣布侵略者的失败,是一切投降派和卖国贼的失败。

  在国家民族危亡紧急时刻,文天祥无时无刻不把国家民族利益看作最高的利益,对投降派和奸佞之徒从不留情。1259年,元军渡江围鄂州,皇帝宠幸的内侍董宋臣怂勇宋帝迁都,文天祥勇敢地上疏,乞斩董宋臣。1275年,朝廷追封投降元军大将吕文德为和义郡王,又提拔他的侄子吕师孟为后部尚书,投降气氛一时弥漫京城,文天祥又上书乞斩吕师孟,以稳军心。文天祥被俘后,留梦炎一班降贼都曾硬着头皮来劝降,文一律唾骂之置,就连先已投敌的宋恭帝前来劝降时,也被置之不理。文天祥明确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他并不对帝王愚忠,而只无条件地忠于国家和民族。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口英勇就义。他死后留下了大量诗文,其中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狱中所作的《正气歌》以及死后从其衣带中 发现的“衣带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都已成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丁午南《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出处?)

  (2)文天祥《过零丁洋》诗的文本说明

  本文引用了该诗,但文字与通行的一些选本不尽相同。刘乃昌选注《宋诗三百首评注》(齐鲁书社XX年1月第1版)选录该诗,内云:“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卞毓方所引文字与此评注所选版本文字完全相同。

留取丹心照汗青教案 篇5

  积累基础知识;学习文天祥的凛然正气及强烈的爱国情怀;学习截取人物某段历史来表现其伟大人格及崇高品行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英雄?(各抒已见)

  为民族的生存而斗争甚至牺牲的人是不是英雄?(是民族英雄)那么你能否列出一些民族英雄。(引导学生点出文天祥)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他不仅用生命谱就了一首壮烈的英雄史诗,更为后人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佳句,传诵千古。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卞毓方为他写的一曲赞歌——《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千秋祭》(板书课题、作者)。

  二、 基础知识积累

  我已经布置大家预习过这篇课文,我们学习课文的过程也是检验大家预习成果的过程。首先我们先来检验一下大家的字词积累情况。(出示投影)

  给下列字词注意

  煌煌(huáng) 戕(qiāng)灭 葵藿(hu) 聒(gu)噪

  戏谑(xuè) 缧(lěi)绁(xie) 攘(rǎng)袂(èi) 夙(sù)昔

  掌握下列熟语

  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文辞的正大与庄严。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

  撒手锏:(也作杀手锏)比喻关键时刻使出的最拿手的本领。

  三、 整体把握

  本文是卞毓方为文天祥作的传,我们可以通过这篇传记来了解文天祥其人。下面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中元人劝降过程中的对话,从这些语言描写中,看一看文天祥是一个怎样的人。(投影出示问题)

  1、 先由两位同学各扮演文天祥和留梦炎读文中第44页最后一段。

  2、 分组朗读阿合马与文天祥的对话(第46页)

  3、 齐读孛罗劝降一节

  由三到四位同学作出评价。

  (是一位有着金铮铮铁骨的民族英雄。坚守节操,忠肝义胆;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移。任凭元人威逼利诱,也丝毫不能动摇他对国家的忠贞。)

  四、 探究学习

  以上是我们对文天祥的评价,那么作者对文天祥又有什么样的认识呢?文中第二部分在描写文天祥与劝降者的对话之前,都有一番评价,请找出来并说一说这些句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认识。

  1、 诱降决无刀光剑影,却能戕灭一个人的灵魂

  总结:诱降并非想从肉体上将一个人杀死,而是杀死一个人的灵魂,诱降比杀头的考验更加严峻。南宋的左相投降了,南宋的皇帝也投降了,投降就可免一死,投降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可是面对这些引诱,文天祥头也不低一下,可见他的伟大,他所做的并非寻常人能做得到。

  2、 真的,你让让葵藿如何与狗尾巴草对话,你让铁石如何与秽土论坚?

  谁是葵藿、铁石?谁是狗尾巴草、秽土?

  文天祥——葵藿(对宋朝忠诚谒慕)、铁石(坚贞不屈)

  留梦炎——狗尾巴草(随风摇摆,卖国求荣)、秽土(污秽不堪,遗臭万年)

  表明作者对文天祥的崇敬,对留梦炎之流的鄙视与不齿。作者认识到文天祥的`忠贞品格是极其可贵的。

  3、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在权力的高地,往往是那些敌对派别的首领,也就是对峙的双峰,才更为了解,更为识得对方的价值。

  一代政治家忽必烈一直努力地想要劝降,国为他十分了解文天祥的可贵——他不单单是一个才子状元,更是一代忠臣,一个不可多得的良臣。文天祥的品格使得敌对的首领都为他倾心,他越是不降,忽必烈就越能认识他的可贵,也就越想尽办法劝降。而文天祥不为所动。

  由这些可以看出,作都对文天祥是持怎么样的态度的?(高度肯定)

  五、 文天祥的使命

  1、作者对文天祥高度肯定,因为他面对元人的威逼利诱面色不改。那么既然他不愿归降元人,有人劝他死他又没有死,这是为什么?(学生浏览第一部分中最后一段后回答。)

  ——因为“他的使命还没有结束。”

  2、他的使命是指什么?

  ——他的使命指的是复宋和创作《正气歌》。看过他的《指南录》就知道他曾经试过要逃,但最终又被抓,他活下来无非就是想找机会逃出去,完成复宋的使命。创作《正气歌》是其历史使命,无法复宋,却留下了一腔正气在人间,激励后人。

  六、 体会

  1.文天祥没有完成复宋的历史使命,却完成了《正气歌》的创作。《正气歌》是文天祥在怎样的处境之下创作的?

  ——囚禁中,求生不能,求逃不成的处境中,将要慷慨赴义的时候写下的,表明心志的作品。

  作者在写文天祥创作《正气歌》的过程中写道:“纵观世界文学史,最为悲壮、高亢的诗文,往往是在人生最激烈、惨痛的漩涡里分娩。因为写它的不是笔,是生命的孤注一掷。”请结合对《正气歌》的认识,举出中国诗史上一些例子谈谈你的体会。(分组讨论)

  (提示:历史上有哪些悲壮高亢的诗文的诞生情况是和文天祥的《正气歌》诞生情况相同,是在作者人生中最激烈、最惨痛的漩涡里创作出来的?)

  ——屈原《离骚》,被放逐、面临着国破家亡的状况下。

  杜甫《春望》,三吏三别。

  陆游《示儿》

  普希金《致大海》(囚禁)

  谭嗣同《题猜猜狱中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李煜《虞美人》

  李清照《声声慢》(夫死家亡国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写尽凄凉。

  出示投影: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孙子膑脖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小结:

  许多传世名作都是在作者遭受极度的苦厄之后创作出来的。当然前提是他们有深厚的文学功底。

  大家自己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当你遭受苦难、挫折或者委屈之后,特别有创作的欲望,并且写出来的文字都是真情流露,写得比平时好些呢?

  由此可见,人生未必是一帆风顺就好,人有时候必须得经历磨难才能有所成就。所以当你遇上挫折的进修不必抱怨,想想文天祥,想想那些饱经沧桑的诗人们,你会得到力量。

留取丹心照汗青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2.了解宋元更替的历史背景。

  3.体会电影化的场面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4.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提升分析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5.通过对作品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能力。

  6.体会以文天祥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傲岸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设想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千秋祭》一文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阅读难度不大,而且故事性较强,可以说学习难度适中,所以设计以学生自学为主。具体方案是设计成一课时,教学重点为人物分析与语言鉴赏,注重课外的探究拓展。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请同学叙述元立宋亡的历史,并简要谈谈宋亡之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奸臣当道,有大贤之人而不可用,终落得宋大败而亡。其中宋朝的文天祥便是一个极具才华的`人,可惜受奸人所害,他在广东兵败被俘。元人久闻他的大名,爱惜其才能,准备用尽一切手段劝降文天祥,那么他们用了什么手段呢?文天祥最终归降了吗?或许,课文《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千秋祭》会告诉我们一个完整的答案。

  二、了解文天祥兵败被俘的时代背景

  南宋末年,北方的元朝大肆南侵,兵锋所指,处处狼烟。1278年年底,文天祥率抗元军队在广东海丰一带与敌人多次激战,屡获小胜,使元军进军受阻。正当文天祥在五坡岭稍作休整时,一个姓陈的海盗带元军突袭宋军,文天祥不幸被捕。元军把文天祥押往北方,企图让他归降。

  三、快速通读全文,扫除字词障碍

  怦然(pēng)凛凛而去(lǐn)擎天(qíng)

  煌煌笔墨(huáng)戕灭(qiāng)衢州(qú)

  葵藿(huò)聒噪不已(guō)戟指(jǐ)

  戏谑(xuè)辚辚绝尘(lín)箴言(zhēn)

  缧绁(léi xiè)孛罗(bèi或bó)乱髭倒竖(zī)

  拽(zhuài)诘难(jié)黔驴技穷(qián)

  奸佞(nìng)攘袂(rǎng mèi)心旌(jīng)

  嵇绍(jī)祖逖(tì)颜杲卿(gǎo)

  四、梳理情节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部分:文章以简洁明快的笔触,交代了南宋末年的政治情形以及文天祥兵败被俘的历史事实。文章起语不凡,总领全篇,定位文天祥在历史上的意义。末尾戛然而止,将叙述的重心聚焦到文天祥求生不得、欲逃不得、被押送到元大都燕京。

  第二部分:元人对文天祥采取的“比杀头更严峻”的考验他人格的几次诱降,以及文天祥艰苦的囚禁生活。文章进行了生动细腻的场景描写。

  第三部分:文天祥的绝笔《正气歌》的创作过程。文章采取电影镜头的描绘技法,运用了合理的文学想像,将文天祥创作《正气歌》的过程描写得惊心动魄,光彩耀人,悲凉慷慨。

  五、人物形象分析

  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然后统一明确。

  明确:文天祥是一个胸怀崇高信念,不为暴力所屈,不为名利所诱,舍身成仁,慷慨就义,有着崇高气节、高洁情操的中华民族英雄。

  六、语言鉴赏

  1.人物富有个性的语言。

  2.作者的评论语言,语言与感情交相融会,情感充沛。

  七、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共同了解了文章对文天祥从被俘到最后英勇就义的一段经历的叙述。着重对文天祥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并鉴赏了文章部分精彩语言。望大家课后团结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拓展的题目。

  八、布置作业

  探究拓展:从两道探究性题目中选择一道,小组合作完成。具体题目见“设计方案(一)”中的“课外作业”。

留取丹心照汗青教案 篇7

  我在教本单元卞毓方的作品《留取丹心照汗青》时,教师不像传统的方法那样将文章支解,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自身的经验去主动构建知识,获取知识。我把全篇课文的学习设计成一个追悼会,整个学习过程分为两步:

  第一步是列出专题让学生探究,且分成四组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合作探究,探究的专题如下:

  1、文天祥生平事迹探究(由第一组完成,20xx字左右)

  2、为文天祥致悼辞(由第二组完成,20xx字左右)

  3、为文天祥墓设计墓联(由第三组完成,至少六副墓联)

  4、20xx年余桂元主编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指出: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分析对待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这种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基于这一观点,我们把那些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反对外来侵略的杰出人物如戚继光、郑成功等称为民族英雄,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对此你有何看法?

  (由第四组完成,20xx字左右)

  任务布置下去后,在组长的带领下,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纷纷到学校的电子阅览室上网查找资料,然后由组员共同筛选信息,对专题内容完成意义构建。

  第二步是展示探究成果,在教师的主持下完成如下过程:

  教师打开简单的Powerpoint课件开始上课

  悼念仪式正式开始,全体肃立,奏哀乐。

  由第一组同学代表介绍文天祥的生平事迹。

  他们组对生平事迹概括了以下十点内容:(每点的具体叙述略)

  他们将生平事迹用六大点来叙说:

  (1)获益“竹居”仰先贤

  (2)京城殿试中状元

  (3)阻迁都奏斩奸贼

  (4)正道直行抚地方

  (5)毁家勤王起义兵

  (6)出使元营遭扣押

  (7)不指南方不肯休

  (8)反攻江西图复兴

  (9)零丁洋里叹零丁

  (10)留取丹心照汗青

  4、由第二组同学代表致悼辞。(内容略)

  5、由第三组同学代表献墓联。墓联精选如下:

  取义成仁千秋颂,留取声名万古香。

  忠肝义胆惊天地,浩然正气写春秋。

  赤胆忠心传正气,誓死为国留芳名。

  破碎河山余正气,英灵风雨护荒丘。

  立胆义为昭千古,存心从忠著万年。

  埋骨青山画忠烈,碧血丹心传英名。

  6、由第四组同学代表谈看法(内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