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桅船》教案 篇1
双桅船
舒婷
教学目的: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诗歌阅读四步法逐步深入解读诗歌内涵,了解诗歌艺术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多元解读诗歌和迁移运用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悟舒婷诗歌的内在情感,学习辨析诗歌的意象,学会鉴赏诗歌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
该诗如何以生动的意象表达诗情诗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
一、 教师提出同学们的写作困惑:为什么我们写不出有诗味的诗歌?我们写诗歌时是否缺少了点什么?舒婷的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二、 读诗第一步——知人论世
舒婷是谁?
提示:一个长得并不美丽的女诗人,一个做过临时工的女人,一个曾经上山下乡的知青,一个从油印刊物走向中国诗坛的传奇人物,一个以朴素诗情感动当代中国的女子,一位朦胧诗派代表人物,一棵两次入选“全国十名最受欢迎的青年诗人”的诗坛常青树。
【启示】人不可貌相。
三、 读诗第二步——诵读感悟
1、学生听FLASH诵读
2、学生共同诵读,初步感受的情感魅力。
四、 读诗第三步——寻找诗的精华
1、破译诗歌的密码Ⅰ
理解诗歌,就要破译诗歌中的意象的内涵,采用的是传统意义的意象,请同学们合作破译“双桅船”、“风”、“岸”、“风暴”、“灯”的具体内涵
提示:从文本自身解读,“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 “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 “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 “灯”则与光明信念连在一起。诗题“双桅船”,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诗人觉得,我就像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而又相区别的心理。该题型为多元解读题,允许学生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个性化地解读意象的象征内涵。
诗人在中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通过意象,以象征化的手法来表达诗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了人性化的思想个性。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诗歌手法感悟】意象+象征=把抽象情感演绎得可感可见
2、破译诗歌的密码Ⅱ
舒婷在诗歌创作时经常把意象成对放在一起,找出诗中这些相反相成的意象,说一说这种创作手法的好处。
提示:舒婷经常把意象成对地放在一起,这是她诗歌创作思维的一个特色。在这首诗里,成对出现的意象有:岸/船,一场风暴/一盏灯,你/我,航程/视线,雾/风,昨天/今天等等,这些成对的意象以比较的手法,深刻地表达了“渴望交流,期待友情,祈求沟通与理解,相信心灵的来往”的情感意识,说到底,是舒婷种种感情牵挂的流露与外化。很好他说明了舒婷诗的特殊追求与特殊的价值取向。
【学习启示】意象是诗歌的魔方,可以旋转出独特的审美天地。
五、 读诗第四步——寻求共鸣
好诗不仅仅属于诗人个人,更能为他人的情感、生活服务,的诗句让你联想到了生活中哪些现象,请把这些生活现象列举出来。
提示:学习就要学以致用,北大教授谢冕说过:欣赏诗歌的最终目的就是期望能通过诗人的启迪以引起共鸣式的感性燃烧。教师尊重学生表达出来的个性化共鸣,如果学生能以健康的心态联系具体的生活状况,这种共鸣就算正确的理解。教师提示学生可以尝试把个性化的共鸣迁移运用于作文之中,提升作文的品味与文化内涵。
【学习启示】让你的诗唱出我的情
六、 学生在领会诗意的基础上再次有感情的诵读
(教案撰写:潮阳林百欣中学 李庆生)
《双桅船》教案 篇2
现代文阅读测试是高考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变化发展关系到高考语文改革的整体进程。为提高大家的阅读能力,现小编整理了阅读舒婷的《双桅船》附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
阅读舒婷的《双桅船》,完成第1-2题。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岸啊,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你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又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
1.这首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仔细体会下列意象的象征意义。
(1)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风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题“双桅船”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反复阅读这首诗,说一说题目“双桅船”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
“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
“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
“灯”指的是光明与信念。
2.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像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
《双桅船》教案 篇3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双桅船》说课稿模板,供大家阅读参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的内涵,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情感;
(3)初步了解朦胧诗意象多义性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
(2)通过诵读感悟诗义;
(3)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细腻的情感,从中获得生活的启示。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的内涵,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介绍朦胧诗导入新课。
朦胧诗简介:朦胧诗产生于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形式虚实相生,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二、作者简介:学生介绍作者舒婷,教师作必要补充。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诗派代表人物;
初中未毕业就参加“上山下乡”的活动,此时开始写诗;
后回城做过临时工,1975年,正式调到织布厂当工人;
1978年,在油印刊物《今天》开始发表作品,成为许多文学青年喜爱的“油印”派诗人之一;
1979年,在《诗刊》发表作品,引起诗坛的关注;1981年达到创作高峰期;1985年后,转入散文创作;
两次入选“全国十名最受欢迎的青年诗人”
主要作品:诗集《双桅船》 《顾城舒婷诗选》 散文集《心烟》
三、整体感知:通过听录音、朗读等,学生初步感知诗歌。
四、交流讨论:学生相互交流阅读感受,并要求从文本中找出支持自己的观点的依据。
小结:诗歌的欣赏方法
(1)意象是解读诗歌的钥匙;
“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
“意”制约着“象”的选择
(2)了解朦胧诗意象的多义性。
古典诗歌的意象往往是确定的,而朦胧诗中的意象是诗人对社会生活、人生独特体验的产物。
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
五、联系生活、联系自身,谈谈这首诗歌所给你的启示或能引起你共鸣的内容。
六、课堂总结
七、布置作业:
收集你所喜欢的一首朦胧诗,分析诗中的意象,来探讨一下其中的主题。
板书设计:
双桅船
爱情
意象 友情
象征 理想
社会感怀
……
[注:板书内容个别词语有可能因学生用语差异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