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笔与繁笔 篇1
一、教学目的: 
  1.明确文章繁简应该“各得其宜,各尽其妙”,提倡简练为文。 
  2.学习本文用辩证的观点、典型的事例和简练生动的语言进行论述的方法。 
二、教学时数: 
    课外自读课文  一课时 
三、教学步骤 : 
1.导入 : 
《诗经》多用一唱三叹的表达方式,唐格律诗则是用简的极致。以此导入 。
作者周先慎,本文发表于1981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简笔”即文章写得简约,语言简洁扼要;“繁笔”即文章写得详尽,表达细致充分。
是篇一题一议的文艺随笔。属于文艺评论中的一种。文艺随笔是评论者对于文艺作品、文艺现象随时抒写的
所见所感。行文活泼轻灵,具有篇幅不大,格局精巧,语言警譬等长处。
2.字词1: 
 冗rǒng   多余的 。         沓tà   多而重复 。
 赅gāi    完备,全 。       汩 汩gǔ   水流动的样子。
 悚sǒng  害怕。            勰xié 协和,多用于人名 。
字词2: 
繁冗拖沓: 繁,复杂;冗,指多余无用 的;拖沓,形容拖拉,
 不爽利。
言简意赅:语言简练意义完备。 
穷形尽相: 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穷:  尽致。 
细致入微: 精细周密至于微小处。 
惜墨如金: 原指作画时用墨先淡后浓,后指写字、作文不轻易
下笔,力求精练。 
用墨如泼: 写文章在特定的环境、条件、气氛之下,需要用繁笔,   
详细描 述。 
汩汩滔滔: 本文形容用的笔墨多,像流水一样连绵不断。汩汩,
水流 的样子(或声音);  滔滔,⑴大水漫流,⑵
连绵不断。 
各得其宜: 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适宜的安顿。 
各尽其妙: 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发挥自己的长处。
洋洋洒洒: 形容写作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洋洋,盛大,
众多;洒洒,连绵不断。 
 毛骨悚然:毛发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很害怕。
  风行水上:像清风拂过水面 ,形容行文自然流畅。
3.自读全文并思考:
①文章的中心论点?
②作者的主张什么,以及所列举的事例、引用的话语 ,分别说明作者什么观点?
③文中所举事例和所引话语各占的篇幅及好处?
4.自读提示: 
      文学繁荣的今天,许多文学作品只有生活,语言艺术不高,有些还相当粗糙,甚而在创作上有一种求长的倾向。作者并未简单地批评这种现象,他独辟蹊径,以文章繁简的辩证关系为基点,令人信服地论述了文章繁简“不可以文字的多寡论”,而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避免了以偏纠偏,以偏概全的弊病,令人耳目一新。 
 5.讨论:
①全文的中心论点?
――,各得其宜,各尽其妙,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提倡简练为文。
      俗话说:“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有话则长,无话即短”,文章的繁简、撰著的长短,要根据思想内容、读者对象、社会条件、文体特征等方面的具体需要来决定,所谓“文无定法”就包括这方面的意思。 
      但是,提倡简练为文,还是正确的,懒婆娘的裹脚布应当扔到垃圾堆里去,这的确有道理;就是文章里的赘文、累句、浮词,也应当看作欺骗农人的芜草,一概除掉。尽量删去可有可无的字、句、段,使文章的表达准确流畅,而臃肿是令人难以忍受的。 
  ②作者的主张什么,以及所列举的事例、引用的话语 ,分别说明作者什么观点?
先看本文结构: 
起点     前人看法――提倡简练,反对繁冗拖沓
补充观点――简笔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事例证明    简笔―― “破落”、“日色”、“紧”
繁笔―― “三拳”、“看戏”
标准、途径――提炼文字与生活
创作问题――简淡、繁冗
终点      提出主张――提倡简练为文
△用例:
重点以《水浒传》等的用简与使繁为例,阐明自己的观点。 观点和材料水乳交融: 
     《水浒传》中以“破落“二字和”紧“一字,便点染景象,写出“神韵”,紧扣第一段中的“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等语。
――言简意赅 
      《水浒传》中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紧扣第一段中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 等语。     《社戏》中写“我”早年看戏的,紧扣第一段中的“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和“有时使繁;用崐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
―― 以繁胜简
△引文:
先后以刘勰《文心雕龙》、顾炎武《日知录》中有关语言,强化自己的观点。观点从前贤语中提出。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文章岂有繁简耶?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
――提炼文字、生活
 ③文中所举事例和所引话语各占的篇幅及好处?
      用例准确精当,篇幅要长一些。作者没有大段抄录例子的原文,只是摘用了最能说明问题的那么几句,且边谈边议,三言两语就点明了例子与所说道理之间的关系。 引前人之论,提出提炼文字与生活的观点。在上文摆出诸例的基础上,其繁简之论已水到渠成,故用语极简,无需赘言。用例稍繁,引言极简。例为主,言为辅;例摆事实,言作定论;例为基础为铺垫,言为概要为收结。  本文还运用辩证观点分析说理:   ①分析简的两种情况: “言简意赅”和“言简意少”,指出前好后不好。 ②分析繁的两种情况: “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和“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提出的“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这样的辩证分析,避免了片面性和绝对化,文章也就确然有了真知灼见。 
6.思考和练习
①相关词语抄写二遍。
②刘勰《文心雕龙•熔裁》抄写一遍。
7.教学后记:
[1]
简笔与繁笔 篇2
[教学目标 ]
(一)正确理解提倡简练为文,根据内容需要,用简使繁的道理。 
(二)学习运用辩证的观点、典型的事例和简练生动的语言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 
[难点重点]
  本文对关系的辩证论述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读全文,疏通字词。
二、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一)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阐述简与繁的辩证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并阐释立论的根据。这一段内有三个小的层次; 
    1层(1~2句)提出中心论点: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以文字多寡论。 
    2层(3~5句)阐释为什么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以文字多寡论。作者分析了简与繁的两个方面,简有“言简意赅”与“言简意少”之分,后者是缺点,前者却是难得的优点;连同作者所赞同的“文章家”的见解,繁也有“繁冗拖沓”与“以繁胜简”之分,前者虽是缺点,后者也是难得的优点。这一层是中心论点立论的根据,也就是对“单以文字多寡论”“繁简”的武断作法的否定。 
    3层(6~8句)以文学大师们的创作为例,证明只要用得“各得其宜”,就能“各尽其妙”。这一层既是对中心论点的证明,又领起下文,为下文列举文学大师的创作既用简笔也用繁笔的具体范例引线。
    要读懂第1段,关键是理解中心论点的含义,要理解中心论点的含义,关键是理解其中“繁简”两个词的含义。繁,是繁冗拖沓的意思;简,是简练的意思。其它句出现的“繁”与“简”则是指写文章用笔墨“繁多复杂”与“简练”的意思,要注意区别。 
    第二层(2~4段)紧承第1段第2小层的概括提示,具体列举《水讲传》与《社戏》既用简笔也用繁笔的例子,说明不管是简笔还是繁笔,只要用得“各得其宜”,就会“各尽其妙”,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第三层(5段)指出做到“繁简适当”的方法,即需要提炼,但主要是“来自生活,发诸真情”。 
    第二部分(6~7段)指出“现今”创作上存在的“拖沓累赘”的较普遍的弊病及这种弊病的成因,说明“提倡简练为文,重议文章繁简得失”问题的必要性。 
(二)课文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分析:课文第一部分,以辩证的观点分析各自都有优劣之分,脱离内容的都是败笔,适应内容与表达需要的都是妙笔,正所谓“各得其宜,各尽其妙”。第二部分,指出现今创作上存在的“长的趋向”、“拖沓累赘”的毛病,提出作者自己的主张,“提倡简练为文”。这是点明了文章写作的针对性,即写作目的。第一部分所阐明的道理,是达到第二部分指出的写作目的的手段。因为不懂得辩证地分析,就不可能作到“言简意赅”,而只能是由“繁冗拖沓”变成“简而淡”。 
(三)本文典型材料与观点是怎样密切配合的? 
    分析:作者为了证明“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从文字的多寡论”的中心论点,辩证地分析了简与繁的两个侧面,从事理方面说明,“单以文字多寡”断定是“繁冗拖沓”还是“简练”是不能成立的。接着概括列举“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有时用繁”,“各得其宜,各尽其妙”。接下来紧紧扣住论点,一一对应“文学大师”“用简”与“使繁”两个方面举实例分析。证明“用简之妙”,作者专选百万言的长篇巨著《水游传》中的两个例子,虽在长篇之中,作者照样惜墨如金,只一两个字,便把景物写得生动传神。证明“使繁”之妙,作者先选《水游传》中一例,有意与上文“用简”的两个例子形成鲜明的对比,同一部长篇巨著,同一作者,用简时惜墨如金,用繁时不厌其详。作者选择的“用繁”的另一个实例也是深有用心的,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一面以“用简”著称,但在内容表达需要时,“甚而至于借重‘ 啰嗦”’。文学大师“用简”与“使繁”的四个实例,有力地说明简与繁都可以成为妙笔,如何以字数论优劣?这就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四)什么叫“简笔”“繁笔”? 
    分析:“简笔”即写得简约,用语简洁扼要;“繁笔”,即写得详尽,写得充分。主要是从内容和语言表达上讲的:当简则简,当繁则繁,“简而淡,繁而冗”都不好。 
(五)第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分析:本段的重心落在“然而”这一转折连词之后。作者认为,文章的简练或繁冗拖沓与否,又不能仅仅只根据所写字数的少或多来衡量评判:字少的,未必都是简练,未必都值得肯定;反之,字多的也未必就是繁冗,未必都应该否定。这就是说,言少的,可以是简练、即言简意赅,也可能是简陋即言简意少;言多的,可能是繁冗拖沓,也可以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再看大家一致公认的文学大师们的作品:大师们亦有时用简,有时用繁。这就更表明绝不可单以文字多寡来论繁简。那么,究竟应据什么来判定(也即作者的正面意见究竟是什么)呢?作者提出,应该是在该用简的地方用简,并且确是富有言外之意的;在宜用繁的地方用繁,并且确是做到了穷形尽相,细致入微的。这些,就正是本段末句的含义。本段的中心,一也即本文第一部分的中心,即由本段第三句和末句综合而成。 
(六)本文对关系的辩证论述表现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 
    分析:运用辩证观点进行分析说理举例。 
    (1)“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  
    这句话一方面肯定了文章繁简与文字多寡有关,但又不能单以文字多寡论。同时又告诉读者并非“言简”一律都好,关键要看“意赅”还是“意少”、。这就是辩证地看待问题,语言不多,充满了辩证法。 
    (2)“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 
    这句话揭示了生活中事物的辩证法。通过严密的推理,区分了“字面上的简”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与“啰嗦”的严格界限,体现作者在逻辑推理上的严密性与科学性,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本文是怎样运用鲜明的对比、生动的比喻的? 
    分析:文章语言简练生动,和运用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有直接关系。如开头一段,用“言简意赅”与“言简意少”对比。产生截然不同的两种效果。用“简”与“繁”的对比,就有“惜墨如金”与“用墨如泼”的两种不同方法。用比喻也同样是简洁生动的。如用“顺风行船”比喻读大师门的名著是如何感到“轻松愉快”,用“背着一块石板在剧场里看戏”,比喻阅读拖沓累赘的作品是多么让人“吃力,头痛”。这些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八)从论点的确定和论据的选择来看,本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分析:文章的第一段,作者在对比分析中提出论点,明确指出“简笔”与“繁笔”的关系,应当是“各得其宜,各尽其妙”。论证中心论点,列举了(水滩传)中(武松打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和鲁迅《社戏》中的典型例子为论据,生动有力地论证了“繁”“简”、“各得其宜”的“宜”,“各尽其妙”的“妙”。这些例子准确可靠,十分典型。说明了只要相“宜”,只要能达其“妙”,用简则“惜墨如金”,使繁则“用墨如泼”。文章又精选了刘勰和顾炎武的评论,深入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可信。可见全文立论精辟科学,引论又精当有力,紧扣了中心论点,进行了层层深入的论证。 
(九)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阐明观点: 
    分析:文章从两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 
   (1)用例证法鲜明、准确地论证文章开头所提出的论点。选取《水游传》、《社戏》中的典型例子为论据,证明文章应繁简适宜。 
   (2)用引证法论述了怎样才能做到繁简得当。刘勰顾炎武的评论,都是权威性的,有充分说服力的。这种引用,起了进一步论说,深化内容的作用。 
(十)为什么作者在论证观点过程中,先用例证法,后用引证法呢? 
    分析:例证、引证的先后,体现了作者论述问题的层递性和思维的严密性。论证方法的选择,由文章的内容所决定。使用论证方法的先后,又根据说理层次要求来安排。要阐述繁简“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必须列举生动的实例,才有说服力。以典型的事例开道,能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引用名人警句,是要说明“繁简”绝非有意而为,而是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只要“来自生活,发话真情”,就能做到“繁简适当”。从论证的需要来看,例证在前,引证在后,体现了说理的严密性、合理性。
[1]
简笔与繁笔 篇3
简笔与繁笔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运用从局部到整体的分析方法,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的基本观点。2.准确理解文中关键的词语和句子,学会辨证地看问题。3.培养说话写作中力求简练的良好习惯。教学终点1.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作者主张。2.准确理解文中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教学难点 分析第1段和第5段文章的思路。教具准备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自读指导]一、导语 论述文章的繁简已是一个老话题,但又是同学们在作文中很难处理好的问题。应繁却简,则内容贫乏,枯燥无味;应简却繁,则内容又繁冗,累赘难堪。如何才能做到繁简各尽其妙呢?相信同学们在中会找到答案的。二、通读全文,尽量用原文词语归纳全文要点1.出示投影(1)对于写作,以前的文章家的观点是_________(2)作者对写作的看法是___________(3)文章繁简的标准是____________(4)当今创作存在着的问题是____________(5)解决现今创作上存在的问题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6)作者的主张是______________2.学生填空明确:(1)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病忌(2)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以文章的多寡论(3)句有可削,字不得减(4)有一种长的趋向,简而淡,繁而冗,往往两病兼具(5)提炼生活,洗练语言(6)简练为文。3.学生通读全文,理清总体思路,可用图表显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一、 提出问题 前人主张:提倡简练,反对繁冗拖沓 起点 补充观点:简繁要一分为二 举例子:《水浒传》《社戏》 二、分析问题 简练的标准和途径 现今创作上的问题:简淡、繁冗 三、结论 终点 提出主张,提倡简练三、讨论分析局部思路1.学生朗读第1段文字,讨论分析第1段的思路。明确:第1段共10个句子。可分为两层。第一层①~③句,提出观点;第二层④~⑩句论证观点。两层之间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第一层3个句子,思路是从“从来的文章家“在繁简问题上的主张出发的,接着提出自己的见解,一分为二有所肯定,又指出偏颇。第二层7个句子又分为两层。④~⑦是第一层,讲道理,④句论简,⑤~⑦句说繁,二者并列,以繁为重点。⑧~⑩是第二层,摆事实,总结大师的创作经验,,都可得宜尽妙。总之,第一段的意思是说文章有繁简,以简练为佳、繁冗为病。文字也有繁有简,简笔繁笔都可以运用得当、不违简练要求;也都有可能处置失当,犯下病忌。2.讨论分析第5段的思路。(1)学生集体朗读本段文字。(2)思考:文章第5段强调的是什么?从整体思路上看,它与前4段有何关系?明确:第5段强调的是:繁简适当的标准和途径。从全文思路上看,它是前4段内容的延伸深入。(3)思考:繁简适当的标准和途径是什么?明确:标准是“无可剔,不得减”。途径是提炼,即对生活的提炼,对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提炼。四、整理总结课文思路1.出示投影本文思路的起点是(1) ,并进行阐述;接着举(2) 进行论证;在此基础上,引用古人论述,提出(3)和(4) ;认识明确后,指出 (5)和 (6),最后针对性地提出 (7的主张。思路终点落在解决问题的写作意图上。2.学生填空后明确:(1)在人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⑵简笔繁笔的范例;⑶文章繁简的标准;⑷途径;⑸当今创作上存在的问题;⑹原因;⑺简练为本。五、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六、小结全文文章是一篇文艺随笔。它生动活泼地论述了简笔和繁笔的关系、标准、途径,解决了当今创作上存在地问题,学习这篇文章,对现在的中学生也有现实指导意义,有助于他们懂得简练为本的道理,并在说话写作中力求简练,以培养良好的文风。七、布置作业 鲁迅《秋夜》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我家后院,可以看见墙外的两株大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试问,这个句子用简,还是用繁,分析其表达效果。[板书设计 ] 简笔 繁笔 言简意赅 简练 以繁胜简 肯定
言简意少 提 繁冗拖沓 否定 炼 生活、语言[延伸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共有6个自然段,每段都已给了标号,文后对这篇文章思想的分析和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 )真正的强者①当我还很年轻的时候,我仰慕各种各样的强者,也热切地希望自己能成为强者。②什么人是强者?我曾毫不含糊地回答,能战胜别人的人便是强者。③在战场上厮杀,英勇善战,威震敌胆,能踏着血泊穿过硝烟走向胜利的人;在运动场上争雄,在力量、速度、技巧的较量中遥遥领先,能赢得金牌或奖杯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忠诚地、勤奋地、创造性地工作,被同行誉为“佼佼者”的人……这样的人,可谓强者。④经历了富于幻想的少年时代,经历了勇于进取的青年时代,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挫折和苦难,当我沉思地迈向中年的时候,惊讶地发现,我已从旧时的战胜别人的强者梦中醒来,又跌进了一个新的战胜自己的强者之梦,强烈地希望战胜自己。我想,一个人要战胜别人固然并不容易,但要正视和克服自身地弱点,更要有十倍的勇气和百倍的坚强。⑤有的人会因为自己的强明能干或血统高贵而骄傲自大,他们要战胜这个弱点,不知要碰多少回壁,挨多少次批评,作多少番深深的反省,他们是人生征途上的马拉松健将。有的人为了战胜疾病和伤残,忍受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巨大痛苦,无畏地向死神宣战,坚韧地同命运抗争,把厄运地千斤重压举起和推倒,令重量级地举重猛将也肃然起敬。还有那些为战胜私欲而处处自律的人,为战胜惰性而反复自策的人,为战胜暴躁而时时自制的人,为战胜怯懦而不断自励的人,……他们,都是了不起的人。⑥朋友,不要冲着别人逞强吧。假如你能在思想上、作风上、性格上、气质上、心理上、身体上战胜自己的弱点,你便是一个真正的强者。A.作者先写什么是强者,再写战胜自己弱点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最后呼吁人们做真正的强者,共分三层:①②③ ④⑤ ⑥B、作者先写自己仰慕强者,希望成为强者,再写自己悟出什么是真正的强者,最后呼吁人 们做真正的强者,共分三层:① ②③④⑤ ⑥C、作者先写自己仰慕强者,接着写战胜别人的人是强者,而后写自己悟出战胜自己弱点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最后号召人们做真正的强者,共分四层:① ②③ ④⑤ ⑥D、作者先写自己仰慕强者,希望成为强者,再写战胜别人的人是强者,最后写自己悟出战胜自己弱点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共分三层:① ②③ ④⑤⑥答案:C
简笔与繁笔 篇4
[教学目标 ]
(一)正确理解提倡简练为文,根据内容需要,用简使繁的道理。
(二)学习运用辩证的观点、典型的事例和简练生动的语言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
[难点重点]
本文对关系的辩证论述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读全文,疏通字词。
二、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一)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阐述简与繁的辩证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并阐释立论的根据。这一段内有三个小的层次;
1层(1~2句)提出中心论点: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以文字多寡论。
2层(3~5句)阐释为什么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以文字多寡论。作者分析了简与繁的两个方面,简有“言简意赅”与“言简意少”之分,后者是缺点,前者却是难得的优点;连同作者所赞同的“文章家”的见解,繁也有“繁冗拖沓”与“以繁胜简”之分,前者虽是缺点,后者也是难得的优点。这一层是中心论点立论的根据,也就是对“单以文字多寡论”“繁简”的武断作法的否定。
3层(6~8句)以文学大师们的创作为例,证明只要用得“各得其宜”,就能“各尽其妙”。这一层既是对中心论点的证明,又领起下文,为下文列举文学大师的创作既用简笔也用繁笔的具体范例引线。
要读懂第1段,关键是理解中心论点的含义,要理解中心论点的含义,关键是理解其中“繁简”两个词的含义。繁,是繁冗拖沓的意思;简,是简练的意思。其它句出现的“繁”与“简”则是指写文章用笔墨“繁多复杂”与“简练”的意思,要注意区别。
第二层(2~4段)紧承第1段第2小层的概括提示,具体列举《水讲传》与《社戏》既用简笔也用繁笔的例子,说明不管是简笔还是繁笔,只要用得“各得其宜”,就会“各尽其妙”,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第三层(5段)指出做到“繁简适当”的方法,即需要提炼,但主要是“来自生活,发诸真情”。
第二部分(6~7段)指出“现今”创作上存在的“拖沓累赘”的较普遍的弊病及这种弊病的成因,说明“提倡简练为文,重议文章繁简得失”问题的必要性。
(二)课文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分析:课文第一部分,以辩证的观点分析各自都有优劣之分,脱离内容的都是败笔,适应内容与表达需要的都是妙笔,正所谓“各得其宜,各尽其妙”。第二部分,指出现今创作上存在的“长的趋向”、“拖沓累赘”的毛病,提出作者自己的主张,“提倡简练为文”。这是点明了文章写作的针对性,即写作目的。第一部分所阐明的道理,是达到第二部分指出的写作目的的手段。因为不懂得辩证地分析,就不可能作到“言简意赅”,而只能是由“繁冗拖沓”变成“简而淡”。
(三)本文典型材料与观点是怎样密切配合的?
分析:作者为了证明“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从文字的多寡论”的中心论点,辩证地分析了简与繁的两个侧面,从事理方面说明,“单以文字多寡”断定是“繁冗拖沓”还是“简练”是不能成立的。接着概括列举“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有时用繁”,“各得其宜,各尽其妙”。接下来紧紧扣住论点,一一对应“文学大师”“用简”与“使繁”两个方面举实例分析。证明“用简之妙”,作者专选百万言的长篇巨著《水游传》中的两个例子,虽在长篇之中,作者照样惜墨如金,只一两个字,便把景物写得生动传神。证明“使繁”之妙,作者先选《水游传》中一例,有意与上文“用简”的两个例子形成鲜明的对比,同一部长篇巨著,同一作者,用简时惜墨如金,用繁时不厌其详。作者选择的“用繁”的另一个实例也是深有用心的,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一面以“用简”著称,但在内容表达需要时,“甚而至于借重‘ 啰嗦”’。文学大师“用简”与“使繁”的四个实例,有力地说明简与繁都可以成为妙笔,如何以字数论优劣?这就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四)什么叫“简笔”“繁笔”?
分析:“简笔”即写得简约,用语简洁扼要;“繁笔”,即写得详尽,写得充分。主要是从内容和语言表达上讲的:当简则简,当繁则繁,“简而淡,繁而冗”都不好。
(五)第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分析:本段的重心落在“然而”这一转折连词之后。作者认为,文章的简练或繁冗拖沓与否,又不能仅仅只根据所写字数的少或多来衡量评判:字少的,未必都是简练,未必都值得肯定;反之,字多的也未必就是繁冗,未必都应该否定。这就是说,言少的,可以是简练、即言简意赅,也可能是简陋即言简意少;言多的,可能是繁冗拖沓,也可以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再看大家一致公认的文学大师们的作品:大师们亦有时用简,有时用繁。这就更表明绝不可单以文字多寡来论繁简。那么,究竟应据什么来判定(也即作者的正面意见究竟是什么)呢?作者提出,应该是在该用简的地方用简,并且确是富有言外之意的;在宜用繁的地方用繁,并且确是做到了穷形尽相,细致入微的。这些,就正是本段末句的含义。本段的中心,一也即本文第一部分的中心,即由本段第三句和末句综合而成。
(六)本文对关系的辩证论述表现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
分析:运用辩证观点进行分析说理举例。
(1)“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
这句话一方面肯定了文章繁简与文字多寡有关,但又不能单以文字多寡论。同时又告诉读者并非“言简”一律都好,关键要看“意赅”还是“意少”、。这就是辩证地看待问题,语言不多,充满了辩证法。
(2)“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
这句话揭示了生活中事物的辩证法。通过严密的推理,区分了“字面上的简”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与“啰嗦”的严格界限,体现作者在逻辑推理上的严密性与科学性,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本文是怎样运用鲜明的对比、生动的比喻的?
分析:文章语言简练生动,和运用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有直接关系。如开头一段,用“言简意赅”与“言简意少”对比。产生截然不同的两种效果。用“简”与“繁”的对比,就有“惜墨如金”与“用墨如泼”的两种不同方法。用比喻也同样是简洁生动的。如用“顺风行船”比喻读大师门的名著是如何感到“轻松愉快”,用“背着一块石板在剧场里看戏”,比喻阅读拖沓累赘的作品是多么让人“吃力,头痛”。这些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八)从论点的确定和论据的选择来看,本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分析:文章的第一段,作者在对比分析中提出论点,明确指出“简笔”与“繁笔”的关系,应当是“各得其宜,各尽其妙”。论证中心论点,列举了(水滩传)中(武松打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和鲁迅《社戏》中的典型例子为论据,生动有力地论证了“繁”“简”、“各得其宜”的“宜”,“各尽其妙”的“妙”。这些例子准确可靠,十分典型。说明了只要相“宜”,只要能达其“妙”,用简则“惜墨如金”,使繁则“用墨如泼”。文章又精选了刘勰和顾炎武的评论,深入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可信。可见全文立论精辟科学,引论又精当有力,紧扣了中心论点,进行了层层深入的论证。
(九)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阐明观点:
分析:文章从两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
(1)用例证法鲜明、准确地论证文章开头所提出的论点。选取《水游传》、《社戏》中的典型例子为论据,证明文章应繁简适宜。
(2)用引证法论述了怎样才能做到繁简得当。刘勰顾炎武的评论,都是权威性的,有充分说服力的。这种引用,起了进一步论说,深化内容的作用。
(十)为什么作者在论证观点过程中,先用例证法,后用引证法呢?
分析:例证、引证的先后,体现了作者论述问题的层递性和思维的严密性。论证方法的选择,由文章的内容所决定。使用论证方法的先后,又根据说理层次要求来安排。要阐述繁简“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必须列举生动的实例,才有说服力。以典型的事例开道,能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引用名人警句,是要说明“繁简”绝非有意而为,而是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只要“来自生活,发话真情”,就能做到“繁简适当”。从论证的需要来看,例证在前,引证在后,体现了说理的严密性、合理性。
简笔与繁笔 篇5
简笔与繁笔
教学目标 :
一. 理清文章的局部思路和整体思路,正确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
二. 分析理解作者"提倡简练为文"的主张.
三. 学习用辨证的观点论述问题,对问题的阐述全面深刻富有说服力.
重点:理清思路,正确把握作者观点,学习辨证的论述问题.
难点:理解简笔与繁笔和简练的关系
教学进程:
一. 从文题入手,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先慎先生的《简笔与繁笔》。从文题上看,这是个并列的短语,很明确地提示了本文的内容是写作中的简繁问题。那么什么是简笔?什么是繁笔呢?
(提示:概括为描绘事物时所用文字多的为繁笔,用的文字少的为简笔。)
二.由此导入 文章的论点
那作者开篇为何说“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这里的繁简与课题中的繁简意义是否一样?
(提示:不一样。这里的繁简指上文的“简练”与“繁冗拖沓”,意思是文字多的不能一概视为繁冗拖沓,文字少的也不一定算简练。即简笔不一定是简练,繁笔也不就是繁冗拖沓。作者在此用“诚然”肯定了前人的主张,又用了“然而”补充自己的观点。)
三.用文中的例子分析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a) 那怎样的简笔才是简练,怎样的繁笔才不会繁冗拖沓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作者列举的简笔与繁笔用的好的例子。
简笔:“破落” “日色” “紧”
繁笔“三拳”“等小叫天出场”,  (带横线的为板书,下同。)
b) 请同学们讨论,分析为何说这几个例子用的好。
(1).简笔例子为何好:
(提示: “破落”突出了山神庙没有香客,无人打扫,破败不堪。只因山中有虎,从而点染出人迹罕至,大虫出没的环境。给人以荒凉阴森的感觉。
“日色坠下去了”:当时武松-只身上山,店小二和读者都为他捏把汗,而此时,在阴森沉寂的山林中,连唯一的伴客——斜阳也要隐身而去,黑暗将吞没山中的一切。至此,武松的命运紧紧揪住了读者的心。给人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紧”字一语双关,即写出了雪密度之大,速度之快,自然环境逼人;也写出了林冲刺配沧州之后,身后追兵不断的逼人的社会环境。)
问: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作者评价简笔用的好的句子:
(提示:言简意赅,一字传神等)
问:相反若简笔用的不好则会怎样?
(提示:言简意少,平淡,单薄等)
(2).繁笔例子为何好:
①.请同学们齐读一下“三拳”描绘部分,体会一下它好在哪里?
问:鲁智深是怎样一个人?
答:鲁莽,有正义感,疾恶如仇,力大无比┉┅
问:“三拳”这样描写象电影里的什么镜头?
答:象电影里的特写镜头.慢镜头一样,给人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这三拳给这位大力士一打,自然痛快淋漓了。
②.但《社戏》中,“等小叫天出场”的部分,却有些近于罗嗦,请同们齐读一遍,体会有下作者为何说它写的好?
(提示:鲁迅不厌其烦写看什么角色唱,写时间。形象反映了主人公着急等待名角小叫天出场的微妙心理。)
问: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作者评价繁笔用的好的句子和评价它用的不好的句子。
答:好则穷形尽相,细致入微,以繁胜简等。反之则繁冗拖沓。
总结:因此,无论简笔与繁笔,都要做到恰到好处,用作者的话讲就是“简笔与繁笔,
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3)评价:作者在此将简笔与繁笔都一分为二,既分析了它们好的一面,也看到了他们不好的一面,这种辨证分析事物的方法是同学们以后要借鉴学习的。
c) 请同学们在学过的文章中举出一些繁简用的好的例子。
师举例:“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鲁迅《故乡》开头
“在我的后院,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大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鲁迅《秋夜》
问:哪个是简笔,哪个是繁笔?请分析体会一下!
(提示:上简笔下繁笔。《故乡》开头用苍黄、远近、横、萧索、荒几字,渲染出一种萧杀,荒凉的氛围,寥寥数字,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主人公的生活环境。《秋夜》中描绘两棵树用了繁笔的手法,“一株”,“还有一株”,突出了作者当时孤独寂寞的心情。)
四.作者论述了文章的繁简不可以文字多寡论的道理,简笔不等于简练,那到底什么是简练呢?他与简笔与繁笔有什么关系呢?回答这个问题先得知道简练的标准是什么?
(提示;简练的标准作者引用了文艺批评家刘勰的话,归纳为“无可削,不得减。以此为标准,则简练当包括简笔中的“言简意赅”和繁笔中的“以繁胜简”
五.那如何做到简练呢?
(提示:“下笔时的字斟句酌”和“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即提炼文字、提炼生活。)
六.文章到此,由开头提出的“不以多寡论”的论点到中间的分析问题——何谓简练再到现在的解决问题——如何做到简练,文章应该已经结束。那后两段有何作用?是否多余?
(提示:不是多余。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其特点是一事一议、短小精悍、生动活泼。这两段交代了本文的写作目的:是针对当今创作上出现的简而淡、繁而冗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提倡简练为文”。
七.今天我们学习了简笔与繁笔,也知道了何谓简练,那请同学们同桌合作,一人写简,一人 写繁,描绘一下你们刚进县中时在食堂等待打饭的经历。
八.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简笔与繁笔
           周先慎
言简意少
简笔:“破落”“日色”“紧”——-言简意赅
提炼
繁笔:“三拳”“等小叫天出场”——以繁胜简
繁冗拖沓 无可削、不得减
[教学教师:月落无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