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珠与珍珠》教学设计 篇1
泪珠与珍珠
崎君
[教学目标 ]
1、 整理、分析文章中所写的几种泪。
2、 体味文章中蕴涵的感情,寄寓其中的人生哲学。
3、 联系实际生活,细细再品味文章中的感情,使之升华。
[教学重点]
体味文章蕴涵的情感。
[教学难点 ]
寄寓其中的人生哲学。
[媒体设计]
计算机或幻灯机和录音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课堂主要部分从整理分析几种泪入手的,从离别泪,亲子泪,奋斗泪,慈悲泪,感恩泪来总结本文所真正想阐发的人生哲学,也就是眼泪之所以能变成真正,珍珠为什么又是珍珠的原因:生活中,每个人心灵中都应有一粒珍珠,它就排除困难的毅力和智慧,虽历尽困苦,流尽辛酸泪,亦需有一颗像珍珠一样明亮,充满光泽,晶莹圆润的珍珠。
一、导入
前段时间有部连续剧《橘子红了》,它的风格很受观众喜欢。
影片比较唯美,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人物内心世界丰富,而这些内心都是通过演员的一个眼神,一丝神情透露出来的,且往往影响整个情节的发展。
大家对该片的演员,导演都很熟,但有多少人知道这部作品根据中国台湾一位非常著名的女作家、教授琦君所写的长篇小说《橘子红了》改编的。
琦君的写作风格就犹如《橘子红了》一样,她总能以最澄净安详的文字,静静地抒写许多理当惊涛骇浪的家庭事端,就如这篇散文《泪珠与珍珠》,用极为清新安静的文字表达了她内心的波涛汹涌,阐释了很深的人生哲学。
二、分析文章,体会感情
1、 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写了几种泪,也就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泪的。
明确:书中泪、分离泪、亲子泪、奋斗泪、慈悲泪、感恩泪
2、 分析
“书中泪”
①请同学快速阅读文章1-4小节,看看作者举了哪些书中泪
《小妇人》、冰心散文、《啄木曲》、《新安吏》
②对于这里涉及“泪”的句子作者她是怎样来欣赏的?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感?
从文中找出一些原句回答第一问。这是一种喜爱的感情,是一个文学青年喜爱句子本身的美,就仅如此而已。
“分离泪”
请一位同学读5—6小节
大家仔细品味这两小节的情感,结合韦庄的词来谈谈你对“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理解或描述这样的一种断肠的场面。
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亲子泪”
这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了,我们一起来齐读一下,
感受一下琦君的语言风格,缓缓的叙述,浓烈的深情
“奋斗泪”
要大家选择,在第10小节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话?
不管是哪一句,都是在告诉我们生活中有坎坷,有欢笑,我们需要奋斗,要历尽坎坷。
联系题目,泪珠与珍珠,作者在这里才把两者相连,为什么?前文的叙述与此又有何关系?
明确:就用琦君的话来回答:“我相信每个人心灵中都应有一粒珍珠,它就排除困难的毅力和智慧,,这粒珍珠是随着 人的年龄,学识与修养而逐渐长大,逐渐变得更晶莹圆润的。”
“慈悲泪”与“感恩泪”
①作者在引出珍珠后已经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了,为什么还要加上最后的三段?
人需要有慈悲心,有感恩心,这是做人的一个基本素质。我们要感谢这个世界给予我们的一切,要感谢困难,坎坷让我们成长,让我们有珍珠一般的心灵。
② 此处我们可以联系琦君的身世及她对母亲的爱来让学生们感受这段文字中流露出的真情。
3、 文章中三次出现了“眼因流多泪而-愈益清明”,是否重复?试体会每一部分的含义
①引入话题,虽然喜爱,但并不真正理解
②再次谈及,贯穿全文,说明战胜苦难与忧患的韧性与意志
③与开头相呼应,更深切的体会到我们应感恩这个世界。
《泪珠与珍珠》教学设计 篇2
泪珠与珍珠
琦君
[教学目标 ]
于诵读中体味文章蕴涵的情感和意义。
[教学重点]
体味文章蕴涵的情感。
[教学难点 ]
寄寓其中的人生哲学。
[媒体设计]
计算机或幻灯机和录音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开门见山,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很高兴能和我们高一10班的同学一起合作学习。早就听说我们是雅思班,我想能学好外国语的同学,一定会把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学得更好。
今天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琦君的一篇散文《泪珠与珍珠》。很多同学也许是第一次听到琦君的名字,其实前年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就是琦君的作品。影片唯美的风格、伤感而复杂的人物关系给看过电视的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琦君的这篇文章,我想我们从中获取的也许会更多。
这篇文章比较短小,先请同学们花几分钟的时间把它读完,如果读起来有困难,不妨结合一下课文后面的自学提示。
等读完后请同学用一句话来概括你读这篇文章的第一感受。自读时注意提醒同学们给语段标号。
二、初步感知,确定学习目标。
请一组同学用一句话概括你读这篇文章的第一感受。
说得很好,看得出来同学更多的还是着眼于对琦君文章中泪珠的寓意和哲理的关注。我们今天就把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定在:体味文章中蕴涵的情感和意义。
三、配乐朗读,提问指导分析课文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更何况是这样一篇优美富有哲理的散文。读中见出作者情读者情。
老师愿意为同学作一个示范朗读,同学们呢,则带着思考,在心里默读,考虑这样一个问题:琦君写泪珠写了几种眼泪?也就是琦君从几个角度来写泪珠?
教师在音乐中朗读;
然后请同学思考后,回答朗读前提出的问题。
(提示: 按照文章写作的顺序来寻找,抓住关键词语。可以边读边分析。)
总结:骨肉分离的眼泪、亲子的爱怜之泪,生命的奋斗之泪、不为一己的慈悲之泪、为人类献身的感恩之泪。
继续提问:这种种眼泪可不可以颠倒顺序来写?为什么?
不可以。这些眼泪的顺序安排有作者的深意。它们可以分为两大类:小我的泪,大我的泪。由小到大,由浅入深。(既然要归类,就找概括的词语)
继续提问:假如把这些眼泪比做珍珠,那么贯穿起这些大大小小珍珠的线,也就是主旨句是什么?它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这几次的出现是不是简单的重复?
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请同学回答,可以相互补充。答案比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总结:同学们刚才的理解和分析都很深刻很好,综合刚才的分析,我们看到这句“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从结构上说起着引领贯串全文的作用;从内容上看,它代表了琦君70年的所有的人生体验,无论是骨肉分离的泪、怜子之情的泪,还是生命奋斗的艰辛之泪、不为一己悲欢的慈悲与无私的泪,它们都使我们眼睛更清澈,使我们心灵更明净与温厚。这些包含着人生丰富高尚的情感的泪珠,在琦君老人眼里都已幻化成世间最美丽宝贵的珍珠,我想这也是这篇文章取名为《泪珠与珍珠》的一个原因吧。
初读的感受是零碎的,再读时我们的理解在走向深入。
那就让我们带着感情齐声朗读课文的5-13节。
四、深入拓展、联系生活,交流彼此心声
记得一位作家说过:生活的本身远比文学来的更感人。照片是生活的真实记录,老师选取了一些照片和大家一起感受。不知道哪张照片你能读懂他泪水中的情感,哪张照片可以唤取你记忆中尘封的往事?
出示照片。定格。
请同学们把你的感受写成200字左右的文字,写完我们共同交流。(10分钟)
写的很好,每一滴晶莹的泪珠原来都凝结了一段人生深沉的体验和悲欢。老师在上这堂课之前曾和办公室的几位老师讲起这篇课文。他们给我讲了几个故事,让我感慨万千。所以我想与其让老师转述,还不如干脆把他们作为嘉宾请到了我们课堂,让我们一起直接分享他们点点泪光中闪烁的美好情感。
请两位嘉宾老师发言。
《亲爱的小孩》在故事的结尾徐徐而上。
每一张照片每一个故事都承载了太多真挚纯洁的情感。我总想会流泪的人也是幸福的。因为流泪表示他们还有对生活的渴望和留恋,对真情的感动和拥有。在这个意义上说,无泪的人,也是世界上最痛苦的。
所以,让我们珍惜泪水,珍惜这纯洁真挚的泪珠中凝聚的所有珍珠般晶莹美好的情感。我想这也是我们今天这堂课学习琦君的文章的收获之一吧。
我感谢琦君,感谢听课的老师,感谢我们高一10班的同学们。
结束课时。
《泪珠与珍珠》教学设计 篇3
泪珠与珍珠
崎君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逐层理解文章的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欣赏文章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对文章产生局部感悟;问题引导,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理解文章展开思路和表达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欣赏美文的能力;借助作者的情怀,感悟人生的艰涩和高尚。
[教学重点]
逐层理解文章的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欣赏文章的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
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理解文章展开思路和表达方式。
[媒体设计]
计算机或幻灯机和录音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辛弃疾的《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从这首词里我们可以看出,人的情怀、人的泪水,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会有产同的内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琦君的《泪珠与珍珠》,就以巧妙的方式为我们阐释了“泪珠”的内涵。
二、作者介绍
注释①。补充:其父为官多年,喜欢收藏古籍、碑帖、字画,家里藏书丰富。由于家庭熏陶,她自幼酷爱文学,六岁时父亲便为她请家庭教师讲授古典文学,成为当时词坛巨擘夏承焘的得意门生。大学毕业时,正值抗战爆发,她辗转于上海、永嘉等地,饱经忧患,深感国破家毁之痛。1949年到中国台湾,历任高检处纪录股长和司法行政部编审科长等职,1969年自司法部退休,任教于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新旧文学。
崎君自1953年出版第一本小说散文合集《琴心》,陆续出版了散文、小说、儿童文学、诗词、评论等著作数十种,其中散文成就最高。主要散文集有《烟愁》《溪边琐语》《琦君小品》《红纱灯》《三更梦当书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灯景旧情怀》等。
她的作品和“五四”时期冰心相似,多半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但她写出了新水平,营造了她个人的世界;她将童年演化成和提升为一种鉴别真善美和假丑恶的价值尺度。
三、感知课文
1、分层提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⑴说说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①本文的大致内容是什么?②你对文中泪珠的理解是什么?
⑵根据文章的标题,说说你对“泪珠与珍珠”关系的理解。
2、问题引导学生研读课文:
⑴文中引用诗文语句的含义:
①马区夫人语:人随着阅历的增加会对人生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②冰心语:一个人应当有自己真实的人生体验,越真诚越好。
③白居易诗句:人生的痛苦只有自己才感受最深。
④杜甫诗句:刻骨铭心的痛楚是一个人经历磨难以后的收获。
⑵假如说引用诗文语句是为了逐层揭示“泪珠”的含义,那么文中所说的“珍珠”是什么?它和泪珠是什么关系?
“珍珠”也就是泪珠,是生命在奋斗历程中形成的。
引起泪珠的原因:为乡情→为亲情→为众生
⑶请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泪珠:阅历与人生→真实的人生体验→切身的痛苦与磨难
珍珠:为乡情→为亲情→为众生
⑷根据上面的分析,自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赏析文章在抒情上的特点:
⑴学生讨论并交流:
①你最喜欢的语句有哪些?为什么喜欢?
②你认为文章在抒发感情上有哪些特点?
⑵总结:
①小中见大的抒情方法。
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纤巧,营造了柔和温馨的真善美的艺术世界。
②巧妙评议古诗文,增强表达效果。
以对诗文的评议表达层层推进的思想感情。
作业 布置
巩固作业 :熟读课文,加深对作者特定情愫的理解,完成课后练习题;结合单元知识,理解本单元课文的散文特征。
预习作业 :完成本单元《读本》中课文的阅读;预习《六国论》。
板 书 设 计
泪珠与珍珠
琦君
一、课文感知 二、抒情特点
泪珠:阅历与人生→真实的人生体验 1、小中见大的抒情方法。
→切身的痛苦与磨难
珍珠:为乡情→为亲情→为众生 2、巧妙评议古诗文,增强表达效果。
《泪珠与珍珠》教学设计 篇4
泪珠与珍珠
崎君
[教学目标 ]
1、 整理、分析文章中所写的几种泪。
2、 体味文章中蕴涵的感情,寄寓其中的人生哲学。
3、 联系实际生活,细细再品味文章中的感情,使之升华。
[教学重点]
体味文章蕴涵的情感。
[教学难点 ]
寄寓其中的人生哲学。
[媒体设计]
计算机或幻灯机和录音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课堂主要部分从整理分析几种泪入手的,从离别泪,亲子泪,奋斗泪,慈悲泪,感恩泪来总结本文所真正想阐发的人生哲学,也就是眼泪之所以能变成真正,珍珠为什么又是珍珠的原因:生活中,每个人心灵中都应有一粒珍珠,它就排除困难的毅力和智慧,虽历尽困苦,流尽辛酸泪,亦需有一颗像珍珠一样明亮,充满光泽,晶莹圆润的珍珠。
一、导入
前段时间有部连续剧《橘子红了》,它的风格很受观众喜欢。
影片比较唯美,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人物内心世界丰富,而这些内心都是通过演员的一个眼神,一丝神情透露出来的,且往往影响整个情节的发展。
大家对该片的演员,导演都很熟,但有多少人知道这部作品根据中国台湾一位非常著名的女作家、教授琦君所写的长篇小说《橘子红了》改编的。
琦君的写作风格就犹如《橘子红了》一样,她总能以最澄净安详的文字,静静地抒写许多理当惊涛骇浪的家庭事端,就如这篇散文《泪珠与珍珠》,用极为清新安静的文字表达了她内心的波涛汹涌,阐释了很深的人生哲学。
二、分析文章,体会感情
1、 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写了几种泪,也就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泪的。
明确:书中泪、分离泪、亲子泪、奋斗泪、慈悲泪、感恩泪
2、 分析
“书中泪”
①请同学快速阅读文章1-4小节,看看作者举了哪些书中泪
《小妇人》、冰心散文、《啄木曲》、《新安吏》
②对于这里涉及“泪”的句子作者她是怎样来欣赏的?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感?
从文中找出一些原句回答第一问。这是一种喜爱的感情,是一个文学青年喜爱句子本身的美,就仅如此而已。
“分离泪”
请一位同学读5—6小节
大家仔细品味这两小节的情感,结合韦庄的词来谈谈你对“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理解或描述这样的一种断肠的场面。
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亲子泪”
这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了,我们一起来齐读一下,
感受一下琦君的语言风格,缓缓的叙述,浓烈的深情
“奋斗泪”
要大家选择,在第10小节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话?
不管是哪一句,都是在告诉我们生活中有坎坷,有欢笑,我们需要奋斗,要历尽坎坷。
联系题目,泪珠与珍珠,作者在这里才把两者相连,为什么?前文的叙述与此又有何关系?
明确:就用琦君的话来回答:“我相信每个人心灵中都应有一粒珍珠,它就排除困难的毅力和智慧,,这粒珍珠是随着 人的年龄,学识与修养而逐渐长大,逐渐变得更晶莹圆润的。”
“慈悲泪”与“感恩泪”
①作者在引出珍珠后已经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了,为什么还要加上最后的三段?
人需要有慈悲心,有感恩心,这是做人的一个基本素质。我们要感谢这个世界给予我们的一切,要感谢困难,坎坷让我们成长,让我们有珍珠一般的心灵。
② 此处我们可以联系琦君的身世及她对母亲的爱来让学生们感受这段文字中流露出的真情。
3、 文章中三次出现了“眼因流多泪而-愈益清明”,是否重复?试体会每一部分的含义
①引入话题,虽然喜爱,但并不真正理解
②再次谈及,贯穿全文,说明战胜苦难与忧患的韧性与意志
③与开头相呼应,更深切的体会到我们应感恩这个世界。
《泪珠与珍珠》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
1、 整理、分析文章中所写的几种泪
2、 体味文章中蕴涵的感情,寄寓其中的人生哲学
3、 联系实际生活,细细再品味文章中的感情,使之升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体味文章蕴涵的情感,寄寓其中的人生哲学
三、教学设计
课堂主要部分从整理分析几种泪入手的,从离别泪,亲子泪,奋斗泪,慈悲泪,感恩泪来总结本文所真正想阐发的人生哲学,也就是眼泪之所以能变成真正,珍珠为什么又是珍珠的原因:生活中,每个人心灵中都应有一粒珍珠,它就排除困难的毅力和智慧,虽历尽困苦,流尽辛酸泪,亦需有一颗像珍珠一样明亮,充满光泽,晶莹圆润的珍珠。
四、教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段时间有部连续剧《橘子红了》,它的风格很受观众喜欢。
影片比较唯美,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人物内心世界丰富,而这些内心都是通过演员的一个眼神,一丝神情透露出来的,且往往影响整个情节的发展。
大家对该片的演员,导演都很熟,但有多少人知道这部作品根据中国台湾一位非常著名的女作家、教授琦君所写的长篇小说《橘子红了》改编的。
琦君的写作风格就犹如《橘子红了》一样,她总能以最澄净安详的文字,静静地抒写许多理当惊涛骇浪的家庭事端,就如这篇散文《泪珠与珍珠》,用极为清新安静的文字表达了她内心的波涛汹涌,阐释了很深的人生哲学。
(二)分析文章,体会感情
1、 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写了几种泪,也就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泪的。
明确:书中泪、分离泪、亲子泪、奋斗泪、慈悲泪、感恩泪
2、 分析
“书中泪”
① 请同学快速阅读文章1-4小节,看看作者举了哪些书中泪
《小妇人》、冰心散文、《啄木曲》、《新安吏》
② 对于这里涉及“泪”的句子作者她是怎样来欣赏的?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感?
从文中找出一些原句回答第一问。这是一种喜爱的感情,是一个文学青年喜爱句子本身的美,就仅如此而已。
“分离泪”
请一位同学读5—6小节
大家仔细品味这两小节的情感,结合韦庄的词来谈谈你对“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理解或描述这样的一种断肠的场面。
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亲子泪”
这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了,我们一起来齐读一下,
感受一下琦君的语言风格,缓缓的叙述,浓烈的深情
“奋斗泪”
要大家选择,在第10小节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话?
不管是哪一句,都是在告诉我们生活中有坎坷,有欢笑,我们需要奋斗,要历尽坎坷。
联系题目,泪珠与珍珠,作者在这里才把两者相连,为什么?前文的叙述与此又有何关系?
明确:就用琦君的话来回答:“我相信每个人心灵中都应有一粒珍珠,它就排除困难的毅力和智慧,,这粒珍珠是随着 人的年龄,学识与修养而逐渐长大,逐渐变得更晶莹圆润的。”
“慈悲泪”与“感恩泪”
① 作者在引出珍珠后已经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了,为什么还要加上最后的三段?
人需要有慈悲心,有感恩心,这是做人的一个基本素质。我们要感谢这个世界给予我们的一切,要感谢困难,坎坷让我们成长,让我们有珍珠一般的心灵。
② 此处我们可以联系琦君的身世及她对母亲的爱来让学生们感受这段文字中流露出的真情。
3、 文章中三次出现了“眼因流多泪而-愈益清明”,是否重复?试体会每一部分的含义
① 引入话题,虽然喜爱,但并不真正理解
② 再次谈及,贯穿全文,说明战胜苦难与忧患的韧性与意志
③ 与开头相呼应,更深切的体会到我们应感恩这个世界。
附《珍珠与眼泪》琦君
我國的舊小說中常見這樣的形容句子:「那眼淚就像斷線珍珠般的滾落下來。」可說是非常形象化的。白居易有詩云:「莫染紅素絲,徒誇好顏色。我有雙淚珠,知君穿不得。」尤其婉曲而且富於想像力。阿拉伯的詩人則把故事編得更美了。他說:當牡蠣出現在海灘邊欣賞月光時,天上正在哭泣的仙女,一滴眼淚落進牠的心臟,便變成了一粒珍珠。(這個仙女是否鵲橋上會牛郎的織女呢?)
其實珍珠的形成,過程是非常艱苦的。原來是一粒砂子或寄生物,偶然侵入牡蠣1殼內,牡蠣為了要排除這粒障礙物,就蠕動著柔軟的身體,極力要把它擠出殼去。同時由於不停的蠕動,就分泌出一種透明的液體,卻把障礙物包圍起來。蠕動愈辛苦,分泌液體愈多,障礙物被包圍得愈厚。久而久之,分泌液凝結起來,變成了一顆晶瑩的珍珠。這正像人的眼睛,如果一粒砂子侵入時,一定會淚珠兒紛紛而下,非把刺激物排除出去不止。
由此看來,將一粒粒的珍珠來比一滴滴的眼淚,是再恰當也沒有了。而且從詩人們淒艷的筆下,使我們深深領悟到,生命的歷程是多麼悲苦,卻又是多麼壯麗!牡蠣如不為努力排除障礙,就不會產生光澤的珍珠;眼睛如不為排除砂子,就不會有那麼多淚水來洗滌。美國女作家奧爾柯德2說:「眼因流多淚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飽經憂患而愈益溫厚。」中國三十年代的一位女作家也說:「雨後的青山,好像淚洗過的良心。」真是深深從生活中體認出既悽婉又美麗的名言。我相信每個人心靈中都應當有一粒珍珠,它就是排除困難的毅力與智慧。這粒珍珠是隨著人的年齡、學識與修養而逐漸長大,逐漸變得更晶瑩圓潤的。
想起母親一生飽經憂患,可是她總是默默地含著帶淚的微笑。在我印象中,母親的笑容美得有如清晨帶露的玫瑰。在家庭中散布淡淡的芳香,在我心田中植下熱愛人生的種子。從沒一句怨毒的言辭出諸她的雙唇,從沒一天,她卸下照顧家人的沉重擔子。她外表看似柔弱,但無論怎樣的流離顛沛、艱難拂逆,她都承擔了。當人們享受著由於她的犧牲、忍讓所賜予的安舒幸福時,她卻愀無一語地離開了人間。她始終無怨無艾,因為她心中有一粒珍珠。正如牡蠣,把光澤的珍珠貢獻人間,自己卻犧牲了生命
《泪珠与珍珠》教学设计 篇6
——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为快速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第一范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中考阅读答案,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泪珠与珍珠阅读附答案
(1)我读高一时的一篇英文课文,是奥尔珂德的《小妇人》,读到的书中马区夫人对女儿们说的两句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全班同学都读了又读,感到有无限启示。其实,我们那时的少女情怀,并未能体会什么忧患,只是喜爱文学本身的美。
(2)又有一次读谢冰心的散文,非常欣赏“雨后的青山,好象泪洗过的良心”一句。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不知愁的少女,总是写泪与愁的诗。看到白居易《新乐府》的诗句:“莫染红素丝,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大家都喜欢颠来倒去地背。老师说:“白居易固然比喻得很巧妙,却不及杜甫的四句诗,既写实,却更深刻沉痛,境界尤高,那就是:‘莫自使眼枯,收妆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3)他又问我们:“眼泪是滚滚而下的,怎么会横流呢?”我抢先回答:“因为老人脸上布满皱纹,所以泪水就沿着皱纹横流起来……”大家听了都笑,老师也颔首微笑说:“你懂得就好。但多少人能体会老泪横流的悲伤呢?”
(4)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甫“眼见枯骨”的哀痛。如今海峡两岸政策开放,在返乡探亲热潮中,能得骨肉团聚,相拥而哭,任老泪横流,一抒数十年阔别的郁结,已算万幸。“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也不是探亲文学中,为何有那么多眼泪吧!
(5)说起“眼枯”,一半也是老年人的生理现象。我丈夫一向自诩“男儿有泪不轻弹”,现在也得向眼科医生那儿借助“人造泪”以滋润干燥的眼球。欲思老泪横流而不可得,真是可悲。
(6)记得儿子幼年时,我常常要为他的冥顽不灵掉眼泪,儿子还奇怪地问:“妈妈,你为什么哭呀?”他爸爸说:“妈妈不是哭,是一粒沙子掉进她眼睛里,一定要用泪水把沙子冲出来。”孩子傻乎乎地摸摸我满是泪痕的脸,他哪里知道,他就是那一粒沙子呢?
(7)沙子进入眼睛,非要泪水才能把它冲洗出来,难怪奥尔珂德说“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了。
(8)记得有句诗说:“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泪吗?”想象得真美。然而我还记得阿拉伯诗人所编的故事:“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蚌体内,变成一粒珍珠。”其实是蚌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体液,将沙子包围起来,从而形成一粒圆润的珍珠。可见生命在奋斗过程中,是多么艰苦!这一粒珍珠,又何尝不是蚌的泪珠呢?
(9)最近听一位画家介绍岭南画派的一张名画,是一尊流泪的观音,坐在深山岩石上。他解说因慈悲的观音,愿为世人负担所有的痛苦与罪孽,所以她一直流着眼泪。眼泪不为一已的悲痛而为芸芸众生而流,佛的慈悲真不能不令人流下感激的泪。
(10)基督徒在虔诚祈祷时,想到耶稣为背负人间罪恶,被钉在十字架上滴血而死的情景,信徒们常常感激得涕泪交流。那时,他们满怀感恩的心,是最纯洁真挚的。这也是奥尔柯德说的“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的原因吧!
*注:本文选自《琦君自选集》,略有删节。琦君,女,生于。著名作家,曾任教于中国台湾中央大学。《泪珠与珍珠》作于1987年。
阅读题:
1、作者在第(2)段中引用冰心的文句“雨后的青山,好象泪洗过的良心”,并说当时只“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其实,这句话在本体与喻体的关系上更有妙处。请你针对这一点做简要说明。(填写的文字不超过30字)
答:雨后的青山是有颜色、有形象的。而良心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体会(1)(2)(3)段中画线语句的含义。
3、不管是第(4)段中“探亲文学中有那么多眼泪”还是第(5)段中“老年人借助‘人造泪’以滋润干燥的眼球”,都是要表现________的道理。(填写文字不超过25字)
4、第(8)段中作者写到“这一粒珍珠,又何尝不是蚌的泪珠呢?”这与本文题目相照应,作者这样写的含义是什么?
5、“流泪的观音”的泪水和基督信徒们满怀感恩的泪水各包涵什么意义?
6、全文三次出现“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在不同位置,其作用意义也各有不同。请分条说明:
参考答案:
1.是摸不着的、看不见的。用抽象的良心比喻具象的青山,别出心裁。
2.没有经历过生活忧患的青年人,对诗文的理解是肤浅的。所喜爱的只是语言本身的美。
3.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于,才能体会杜甫“眼见枯骨”的哀痛。
4.磨难、忧患也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泪水的珍贵在于它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是战胜苦难后的精神升华。
5.(1)为世人负但所有痛苦与罪孽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2)为报答世间一切真诚、善良、美好事物的感激情怀。
6.(1)引入话题;虽然喜爱,但并不真正理解。
(2)再次提起,贯穿全文;表现战胜苦难与忧患的韧性与意志。
(3)与开头照应,呼应全文;更深地体会到我们应感恩于这个世界,让自己更为完善。
《大度读人》的阅读附答案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
读人,比读其他文字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
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伞悄悄地先走了。
棗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况且是人家的雨伞),也不愿意分担别人的困难,你能说什么呢?还是自己常备一把伞吧。
有的人,在你有权有势的时候,围着你团团转,而你离职了,或无权无势了,他却躲得远远的。
棗你读他时,千万要理解他。因为他过去是为了某种需要而赞美你,现在你没有那种功力了,也就没有必要再为你吟唱什么赞美诗了。在此,你就需要静下心来,先想一下自己过去是否太轻信别人呢?
有的人,在面对你倾诉深情的时候,语言的表达像一条流淌的清亮甜美的大河,而在河床底下,却潜藏着一股污浊的暗流。
棗你读他时,千万别憎恨他。因为凡是以虚伪为假面来欺骗别人的人,人前人后活得也挺艰难,弄不好还会被同类的虚伪所惩罚,你应该体谅他的这种人生方式,等待他的人性回归和自省吧。
有的人,在你辛勤播种的时候,他袖手旁观,不肯洒下一滴汗水,而当你收获的时候,他却毫无愧色地以各种理由来分享你的果实。
棗你读他时,千万别有反感。因为有人肯于分享你丰收的甜蜜,不管他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理,都应该持欢迎的态度。你做出一点牺牲,却成全了一个人的业绩欲,慢慢地,会让他学会一些自尊和自爱。
有的人,注意外表的修饰,且穿着显示出一种华贵,而内心深处却充满了空虚,充满了无知和愚昧,那种无文化的形态,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在他的言语行动中。
棗你读他时,千万别鄙视他。因为他不懂得服装是裁缝师制作的,仅仅是货币的标志,而人的知识、品德和气质,却是一个人的真正的人生价值。对于庸俗的人,你应及时对照一下自己的行为。
……
读别人,其实也是在读自己,读真、读善、读美的同时,也读道貌岸然背后的伪善,也读美丽背后的丑恶,也读微笑背后的狡诈……
读人,量重要的是读懂怎样的人。
读人,是为了要做一个真正的人。
因此,读人时,要学会宽容,要学会大度,因此才能读到一些有益于自己的东西,才能读出高尚,才能读出欢乐,才能读出幸福。
尽管我还没有读完这本“人之书”,但我会一直努力从各个方面去阅读。
阅读题:
1、“读人”的“读”在文中的语境词义是什么?(2分)(10字以内)
2、正文中有5组“有的人……你读他时……”请把这5组共10段文字的另外4组内容概括出4个要点来。(2分)
1、2、要理解势利的人
3、4、5、
3、作者在文中说“读别人,其实也是在读自己”,请你说出其中的道理来。(2分)(45个字以内)
4、下面不属于“大度读人”内涵的两项是(2分)
A、一个人就是一本书。读人,比读文字写就的书更难。
B、读人,就是要善于体谅别人的困难,不依赖别人。
C、读人,也不要埋怨别人太势利,要反思自己而不轻信于人。
D、读人,不要反感别人来分享你的胜利果实,这是让他学会自尊自爱。
E、读人,要努力从各个方面去阅读他、读出其本质来。
参考答案:
1、观察研究的意思(根据语境,读这里是借用,由开头的比喻而延用了读)。(10个字)
2、(1)不要埋怨自私的人;(3)别憎恨虚伪的人;(4)别反感分享你丰收果实的人;(5)别鄙视内心空虚,无知愚昧的人。(由每组的你读他时,千万......可提炼出要点。)
3、读别人优点,是为了学习真善美;读别人的缺点,是为了引以为戒,自警自醒。对此宽容大度,才能有益于己。(45个字)
4、A、E,(这两项只是读人的现象,未涉及内涵)
《泪珠与珍珠》教学设计 篇7
高二年级重点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第三单元则重点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此外,高考的现代文阅读多是散文体裁的。因此,我想通过《泪珠与珍珠》这课的教学,教会学生鉴赏散文的几个角度和一般方法。
本课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与合作探究式学习相结合。
我运用的教学理念主要是:1.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下,将教师职能转型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散文的人文性特征,让学生通过阅读散文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补充提供较丰富的相关资料,初步培养学生自主研究与合作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细心品味所引诗文的含义;
2、能力目标:透过字面含义揣摩文句所渗透出的深厚感情;
3、情感目标:感受“泪”的深刻含义,热爱生活,体验人生真情,营造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
1、领悟作者小中见大的抒情方法;
2、品味文中各种泪水中包含的丰富感情;
3、对“眼因流多泪而愈益清明”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模式):
通过浏览展示学生自己制作的有关“泪珠”的幻灯片,使学生从中回顾所学的诗词,体会散文的思想情感,从中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借助合作探究式教学手段,教师点拨帮助突破难点;通过口头作文,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受,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分析理解鉴赏的能力。
四、教材分析:
《泪珠与珍珠》是中国台湾作家琦君的一篇充满真情的怀乡之作,然而作品又不仅限于此,而是由此引伸到作者对人生最高境界的崇尚与追求。本文由书中泪写起,谈及生活泪,借说信仰泪,表达作者对人生最高境界的崇尚与追求。即人随着人生经验的的丰富,精神境界也会随着提高,这样人的泪珠就会变为晶莹剔透的珍珠。文章说到了人情、人性和人道。
五、教学准备:
1、布置课前预习:让学生搜集与“眼泪”相关的诗词,分小组绘制成幻灯片;
2、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本课质疑并写在预习本上交上来;
3、教师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用一段富有哲理的话语导入。
导入:世界是变化万千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其中的酸甜苦辣我们都品尝过,其中的喜怒哀乐我们都经历过。大家可曾记得自己流泪时的情景?也许是激动的泪光,也许是幸福的泪花,也许是伤心的泪水……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琦君的作品《泪珠与珍珠》,一起去体会一下作者笔下的几种泪水所蕴含的深意。
(一)介绍作家作品:
琦君,女,生于192019年。中国台湾著名作家,曾任教于中国台湾中央大学。本文作于1987年,选自《琦君自选集》,略有删节。琦君的作品兼散文及小说两类,而以散文的成就为大。多次荣获文学大奖,著有《泪珠与珍珠》、《桔子红了》、《琴心》等作品极受海内外读者喜爱。有人评论其散文不是浓妆艳抹的贵妇,也不是粗服乱头的村妇,而是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
(二)整体感知,揣摩情感。
1、理清思路:
① 书中泪——生活泪——信仰泪。
②书中泪包括:忧患泪、真情泪和自我泪。
③生活泪包括:分离泪、亲子泪和奋斗泪。
④信仰泪包括:感恩泪和慈悲泪。
2、作者的认识过程:
初解----------深解---------- 真解
(天真率直)(怀乡思人) (感悟人生)
3、书中泪有什么含义?
答案:书中泪有三种:忧患泪、真情泪、自我泪。
注:引文1(马区夫人的话)是说人的眼睛因流泪而变得更加清澈透明;心因经历生活的磨砺而变得更加墩厚仁爱。
引文2(冰心散文中的话)是抒发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表达作者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引文3(白居易和杜甫的诗句)都是为自己而流之泪。只是前者为欲哭有泪,而后者为欲哭无泪。
4、又是一根什么线把这泪珠和珍珠连在一起的?
答案:“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5、文章中三次出现了“眼因流多泪而愈益清明”,三次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案:①引入话题,虽然喜爱,但并不真正理解。
②贯穿全文,说明战胜苦难与忧患的韧性与意志。
③与开头呼应,更深切的体会到我们应感恩这个世界。
6、泪珠是如何变成珍珠的?答案:文章由作者对书中泪的初解谈起,经历生活的风浪洗涤后,作者对生活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懂得了生活泪的真谛。最后作者谈到信仰泪,使文章中心得到了一个升华,由生活中的各种为自己而流的泪水上升到为众生而流的仁爱的泪水。
7、本文抒情的特点有哪些?答:妙引诗文和小中见大。
(三)通过习题巩固本课所学内容。
(四)课外迁移练习:让学生找来有关泪水的诗词,加以鉴赏(主要体会情感)。
(五)小结:一篇好文章,其精彩动人,或是寓意深远,都要透过生命的锤炼,以及情感的激荡,才有可能产生。透过琦君的文章,我们知道:在人生旅途上,只有历经种种困苦,流下辛酸的汗水,方能让那颗心灵的珍珠,更加明亮,充满光泽。
(三)展示教师和学生一起制作的有关“泪珠”的幻灯片,联系实际以“一次流泪的体验”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感受。
教师在此环节中,一方面参与、启发,提示、点评;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一次流泪谈谈感受。达到师生情感交流,体验人生真情的目的。
七、课堂总结:对学生口头作文的简单讲评,总结鉴赏散文的几个角度。
答案:不同角度:内容(思路)、情感(过程)、文章主旨、表现手法。
八、布置作业:
在口头作文互相借鉴,开拓思路的基础上,再以“一次流泪的体验”(何时、何地、为何)写一篇四百字左右的小散文。(高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的散文学习后,对于散文的学习要求和语言特色已经有了不少的了解,他们对于一些较浅显的散文已经能够把握学习方法和写作技巧。通过两个单元诗歌鉴赏的学习,他们对散文中的一些引文也有一定的体会,而且可以引用一些相似的作品,来抒发他们自己的情感。)
九、教学反思:
鉴赏能力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上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简单地说,要求学生能够独立阅读鉴赏散文的情感及表现手法,教师就要将鉴赏的思路及技巧传授给学生。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因此我在本节课上所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师生之间或者生生之间的互动,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学生自己设计制作幻灯片,可以令学生对“泪珠”与“珍珠”有一个直观上的感受,便于学生展开联想、发散思维,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十、板书设计:(略)
《泪珠与珍珠》教学设计 篇8
高二年级重点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第三单元则重点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此外,高考的现代文阅读多是散文体裁的。因此,我想通过《泪珠与珍珠》这课的教学,教会学生鉴赏散文的几个角度和一般方法。
本课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与合作探究式学习相结合。
我运用的教学理念主要是:1.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下,将教师职能转型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散文的人文性特征,让学生通过阅读散文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补充提供较丰富的相关资料,初步培养学生自主研究与合作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细心品味所引诗文的含义;
2、能力目标:透过字面含义揣摩文句所渗透出的深厚感情;
3、情感目标:感受“泪”的深刻含义,热爱生活,体验人生真情,营造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
1、领悟作者小中见大的抒情方法;
2、品味文中各种泪水中包含的丰富感情;
3、对“眼因流多泪而愈益清明”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模式):
通过浏览展示学生自己制作的有关“泪珠”的幻灯片,使学生从中回顾所学的诗词,体会散文的思想情感,从中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借助合作探究式教学手段,教师点拨帮助突破难点;通过口头作文,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受,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分析理解鉴赏的能力。
四、教材分析:
《泪珠与珍珠》是中国台湾作家琦君的一篇充满真情的怀乡之作,然而作品又不仅限于此,而是由此引伸到作者对人生最高境界的崇尚与追求。本文由书中泪写起,谈及生活泪,借说信仰泪,表达作者对人生最高境界的崇尚与追求。即人随着人生经验的的丰富,精神境界也会随着提高,这样人的泪珠就会变为晶莹剔透的珍珠。文章说到了人情、人性和人道。
五、教学准备:
1、布置课前预习:让学生搜集与“眼泪”相关的诗词,分小组绘制成幻灯片;
2、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本课质疑并写在预习本上交上来;
3、教师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用一段富有哲理的话语导入。
导入:世界是变化万千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其中的酸甜苦辣我们都品尝过,其中的喜怒哀乐我们都经历过。大家可曾记得自己流泪时的情景?也许是激动的泪光,也许是幸福的泪花,也许是伤心的泪水……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琦君的作品《泪珠与珍珠》,一起去体会一下作者笔下的几种泪水所蕴含的深意。
(一)介绍作家作品:
琦君,女,生于1917年。中国台湾著名作家,曾任教于中国台湾中央大学。本文作于1987年,选自《琦君自选集》,略有删节。琦君的作品兼散文及小说两类,而以散文的成就为大。多次荣获文学大奖,著有《泪珠与珍珠》、《桔子红了》、《琴心》等作品极受海内外读者喜爱。有人评论其散文不是浓妆艳抹的贵妇,也不是粗服乱头的村妇,而是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
(二)整体感知,揣摩情感。
1、理清思路:
① 书中泪——生活泪——信仰泪。
②书中泪包括:忧患泪、真情泪和自我泪。
③生活泪包括:分离泪、亲子泪和奋斗泪。
④信仰泪包括:感恩泪和慈悲泪。
2、作者的认识过程:
初解----------深解---------- 真解
(天真率直)(怀乡思人) (感悟人生)
3、书中泪有什么含义?
答案:书中泪有三种:忧患泪、真情泪、自我泪。
注:引文1(马区夫人的话)是说人的眼睛因流泪而变得更加清澈透明;心因经历生活的磨砺而变得更加墩厚仁爱。
引文2(冰心散文中的话)是抒发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表达作者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引文3(白居易和杜甫的诗句)都是为自己而流之泪。只是前者为欲哭有泪,而后者为欲哭无泪。
4、又是一根什么线把这泪珠和珍珠连在一起的?
答案:“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5、文章中三次出现了“眼因流多泪而愈益清明”,三次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案:①引入话题,虽然喜爱,但并不真正理解。
②贯穿全文,说明战胜苦难与忧患的韧性与意志。
③与开头呼应,更深切的体会到我们应感恩这个世界。
6、泪珠是如何变成珍珠的?答案:文章由作者对书中泪的初解谈起,经历生活的风浪洗涤后,作者对生活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懂得了生活泪的真谛。最后作者谈到信仰泪,使文章中心得到了一个升华,由生活中的各种为自己而流的泪水上升到为众生而流的仁爱的泪水。
7、本文抒情的特点有哪些?答:妙引诗文和小中见大。
(三)通过习题巩固本课所学内容。
(四)课外迁移练习:让学生找来有关泪水的诗词,加以鉴赏(主要体会情感)。
(五)小结:一篇好文章,其精彩动人,或是寓意深远,都要透过生命的锤炼,以及情感的激荡,才有可能产生。透过琦君的文章,我们知道:在人生旅途上,只有历经种种困苦,流下辛酸的汗水,方能让那颗心灵的珍珠,更加明亮,充满光泽。
(三)展示教师和学生一起制作的有关“泪珠”的幻灯片,联系实际以“一次流泪的体验”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感受。
教师在此环节中,一方面参与、启发,提示、点评;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一次流泪谈谈感受。达到师生情感交流,体验人生真情的目的。
七、课堂总结:对学生口头作文的简单讲评,总结鉴赏散文的几个角度。
答案:不同角度:内容(思路)、情感(过程)、文章主旨、表现手法。
八、布置作业:
在口头作文互相借鉴,开拓思路的基础上,再以“一次流泪的体验”(何时、何地、为何)写一篇四百字左右的小散文。(高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的散文学习后,对于散文的学习要求和语言特色已经有了不少的了解,他们对于一些较浅显的散文已经能够把握学习方法和写作技巧。通过两个单元诗歌鉴赏的学习,他们对散文中的一些引文也有一定的体会,而且可以引用一些相似的作品,来抒发他们自己的情感。)
九、教学反思:
基于高二学生鉴赏散文的水平,根据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
鉴赏能力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上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简单地说,要求学生能够独立阅读鉴赏散文的情感及表现手法,教师就要将鉴赏的思路及技巧传授给学生。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因此我在本节课上所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师生之间或者生生之间的互动,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学生自己设计制作幻灯片,可以令学生对“泪珠”与“珍珠”有一个直观上的感受,便于学生展开联想、发散思维,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十、板书设计:(略)
《泪珠与珍珠》教学设计 篇9
风之语讲《泪珠与珍珠》实录
(课前)师:在阅读之前,应该带着我们的感受走进课堂,所以大家先把文章读一读。因为语言文字负载了很多信息,如果没有阅读,我们是无法理解信息的。大家先看课文《泪珠与珍珠》,大家带笔了没有?请大家给每个自然段标出序号,把你不理解或者不懂的地方跟学或者我讨论一下,把最能打动你的地方勾画出来。
干干作介绍。
师:全场都在鼓掌,就是同学不鼓掌,好像大家是来看我表演,我觉得不好。刚才干老师说了,徐州的风暴刮到了我们升庵中学,我姓风,不知道我这股风能不能刮来。希望大家今天能在不论是情感还是别的方面都能得到收益。
现在我们上课,起立
(师生问好)
我已经在这里生活几天了,我有一件事很想不明白,我已经三十几岁了,但是在学习过程里边,我却有几次流泪,我为什么会在这个学习班上流泪呢?谁能帮我解读一下?
生:我觉得是感动,生活中有很多的事很多的人,都让人感动,老师,学生。
师:你知道我为什么感动呢?
生:我觉得是一种情,师生情,
师:我那天看到一位老师说到他参加学习班的情况,我为他的执着而感动。还有就是那天卢校长讲座,讲到他创办学校的经历,在座绝大多数的老师都眼角湿润。
谁来解读?
生:创业的艰辛和磨练
师:校长的艰辛和磨练感动了我们。生活中总有很多体验,也许就是有些东西触及了我们内心湿润的地方。刚才我们已经读了这篇课文,大家能不能用三个关键词来说一下你读这篇文章的感受?哪位同学来讲一讲?我给你板书在黑板上。这位同学?还没有什么感受?有感受的同学举手?
生:首先应该说是自己思想感情的零乱,我觉得他这篇文章都说是自己思想感情的零乱
师:你说你读了以后获得一个零乱的感受?
生:是,也深有感受,对她说的这些表示赞同。
师:赞同什么?
生:还有些感受等老师讲解了后才知道
师:(笑),她刚才谈了自己的感受,其他同学谁还有自己的感受?有考虑好的同学吗?
生:我先用四个字来谈,第一个是“迷茫”,不知道她写什么,第二个是“朦胧”,是一种刚刚入门的感觉,只是一种清风拂面,撞着我的心,还没有什么感受。
师:你从什么地方获得这种感觉?
生:朦胧就是稍微有一点清晰,清风拂面就是有一点清晰
师:你清晰的师什么?
生:我认为绝大部分泪珠,很少提到珍珠
师:就是写泪珠多,写珍珠少?
生:是,我想是不是暗含写珍珠?
师板书,至少你提到了泪珠与珍珠之间的关系?
生:是
师:文章的标题是什么
生:泪珠与珍珠
师:你能从语法上分析一下吗?这个是一个什么短语?
生:并列
师:你能分析一下吗?
生:不能
师:还有谁?
生2:我开始一直不清楚,对文章内涵也不了解,但是自己看文章还是挺感动的,对自己也有启发
师:你能读出来吗?
生读妈妈流泪是沙子在眼睛里一段。我觉得这海子比较像我小时候,不懂事,淘气,父母伤心的时候也不了解
师:非常好,我觉得你是用内心体验在读,但是有些感触你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是吗?
生:是
师:还有别的同学没有,那个最小的同学
生默然
师:你有没有感觉?哪里有感觉?把你最有感觉的文字读给大家听?找到了吗?还没找到?不好意思读是吗?是不是不好意思?那你说我读?哪里?就是第二自然段?
同学觉得这段他很感动,读“说起眼枯”一段。
这段文字为什么让你感动?能不能简单地说一下?不能是吗?好,坐下。
刚才我们在读地时候,很多同学被文字感动,有的赞同,有的同学是说有朦胧的感觉,还有同学说绝大部分内容写泪珠,还说写泪珠是暗含珍珠,这是不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
生:是
师:刚才我说了。泪珠与珍珠是一个并列关系的短语,我想请问一下,词语与词语之间有没有轻重主次的分别?比如我说我和这位同学,有轻重主次的分别吗?
生:没有
师:那么文章可以换成珍珠与泪珠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因为文章是泪中含有情。
师:文本写珍珠多还是泪珠多?
生:泪珠
师:你说泪中含情,有什么情?
生:对风景赏心悦目的情,对家乡的情,对丈夫的情,对儿子的母子情,还有对人生奋斗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师:你说有对风景的干净?
生:好像是我理解错了,她写雨后的青山……好像是对人生的一种领悟
师:其实刚才你谈乡情对丈夫对儿子的感情我们可以概括位什么
生:亲情
师:你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没有
师:这位同学有一个发现,从感情上分析泪珠,大家还有什么考虑吗?
生:还有一个发现,就是对耶稣的感情,是感恩的情
师:那么我们可以看见,在亲情和感恩之情之间有一个隔,隔了什么?
生:珍珠
师:对,那么大家一起来把这一段读一下好吗?
(学生朗读)
师:大家读完以后有什么发现?
生:承上启下,因为这个自然段的内容和上下相互的承接。
师:好像下面写的都是泪珠啊,好像没有提到珍珠的问题啊?在写泪珠的过程中为什么插入了这样一段话那?怎么讲承上启下?
生:我不知道
师:有没有同学能够解答这个问题?
生:我觉得应该是,牡蛎就像观音耶稣也是为人民而艰苦
师:他们有联系
生:我觉得牡蛎艰苦,和后面是一样的
师:牡蛎为什么艰苦?
生:孕育珍珠
师:用什么与孕育?
生:沙子
师:是吗?
生默然
师:有其他的意见吗?
生2:牡蛎是用眼泪孕育珍珠
师:人眼睛经常也有沙子,但是为什么孕育不出珍珠?
生:因为你没有经历它经历的历程,牡蛎的泪水从科学角度有一种特殊的功能,,能将沙子包裹起来,经过孕育变成珍珠,而人类的眼泪不一样
师:我明白了,你是说牡蛎的眼泪和人类的眼泪不一样。应该有一个过程?什么样的过程?
生:艰苦的过程
教师板书,请你读一下这段,可见生命在奋斗中~
师:你看艰苦后是什么符号?
生:叹号
师:说明作者对它的什么
生:赞赏
师:你再读一下
生读
师:牡蛎变成珍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这一段我们来看了之后,再来思考,为什么要嵌入珍珠?
生:过渡,在亲情与感恩之间有一层隔膜,
师:你觉得在亲情和感恩之间隔的就是艰苦吗?
生:不师
师:那是什么?
生:我想可能应该是,泪珠吧(笑)
师:你说情和感恩之间有隔膜是吗?
生:不知道
师:我觉得大家在文本上还是理解不够,刚才大家获得的认识是不是就是很清楚了那?能不能按照断章取义的方式去理解呢?不能,所以我们还是静下信来,把后面几段再看一下。
教师朗读(最近,岭南画派一段)
师:大家注意:观音泪为睡流?
生:众生
师:信徒是为谁流泪/
生:耶稣
师:是啊,耶稣为众生的罪而被钉死再十字架上。如果他是为了自己,大家会流泪吗?
生:我觉得不会,
师:大家注意最后,眼因多流泪……你能给我讲一下这种境界是什么吗?
生:一个人为了很多人付出自己,他的心是善良的,可敬的
师:我能不能这样理解你的话?观音也罢,耶稣也罢,他们超越了小我,找到了内心的慈悲和善良,那么找到了内心的慈悲和善良就是……
生:不是,一个人的心被善良洗劫过,心就更明亮,这里说的是眼睛,实际上是心灵
师:眼睛是心灵
生:是
师:类中含情,眼目中含泪,这里就有一种情感,这些情感有亲情有乡情,甚至还有爱情,这些都是作者介绍的,都是她经历体验的,但是是不是她一下就体验到的?大家看看,这篇文章写于1988年9月,而注释说她生于1918年,这话是她70岁的时候的感悟,而“眼因多流泪……“是她什么时候读到的?
生:高一
师:这句话当时她读到的时候是不是就读懂了/
生:没有
师:大家看看,全班同学都读了,……只是喜欢文学句子的美。大家看看,17岁的时候她没有读懂,70岁的时候读懂了。什么让她读懂了?
生:人生的经历
师:你说
生:她的经历太少,我们经常说少年不识苦滋味
师:少年不识愁滋味
生:她经历的越多,感悟的越多,意识就会上升到一个更高层
师:那么我能领悟吗?
生:不一定
师:刚才有同学说文章很乱,大家看这里——……多 了一层领悟,请问,她领悟了什么?讲杜甫和白居易,说杜甫高于白居易,高在何处?
作者在写完这些青年时代流泪经历的时候有一段话,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大家读一下。那么这时候作者缺乏什么体验?
生:对忧患的体验
师:大家再看下面如今两岸开放……这里面有了什么情感?
生:乡愁
师:这里已经超越了一个小我,还有后面母亲的眼泪,也是超越了小我。注意,这个感情从开始不懂,到后来懂得,到眼睛因流泪多而清明。作者在两个地方出现这话,实际上也是作者自己在读这话,哪个地方读得深一些?为什么?
生:2,因为第一次写的亲情和乡情,后来扩大到感恩,把……也就是说,把情感扩大了,扩大到明白了
师:扩大到明白?
生:扩大到因多流泪……
师:怎么样扩大?
生:先从亲情和乡情,然后就是到感恩的情。
师:但是我想问一下,这段文字出现了三次,少年的时候没有经历忧患,到中年以后,有了乡愁,这种乡愁师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是海峡两岸,探亲
师:为什么两岸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不是她一个人的体验,大家都读过余光中的乡愁,这种乡愁是我们很多人没有的,就像这位同学讲的是扩大了,那么怎么扩大的?
生:从一个人的亲情,扩大到全人类的那种亲情
师:好,也许你表达不是很清晰,但是很多人知道了。年轻的时候读,没有人生经历,后来读到观音和基督,于是为人类而流泪。那么我想问这位同学,还觉得文章零乱吗?
生:我觉得文章中用的例证有些零乱,不过它还是在讲一个东西
师:刚才你用了一个词:例证,那么你实在暗示我文章议论文?
生:我还是认为是抒情文
师:什么情?
师:文章写了她70岁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忧患提升了她自己,提升了人生境界。清代有一个人叫张潮,他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玩月。他说阅历决定读书。作者也告诉了我们,她用了一生在读这段话,在用自己的人生在读。这在我们现在生活中,已经日益缺乏。给我们启发很大。在我们这个和平年代里面,忧患哦非常少,所以我们的阅历就少,。所以刚才我讲的卢校长的例子,现在谁再来解读一下,这些泪里面有什么?
生:其中必定充满了许多忧患,建校的艰辛……
师:是不是说名人才有这种忧患体验?或者作家?你们有忧患体验吗?
生:有,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有,作为学生,接触的是家庭,所以更多的忧患是再学习和家庭当众
师:具体说?
生:高中学习竞争非常激烈,时时生活再忧患中
师:你因为这个流泪吗?
生:很少吧
师:有过刻骨铭心的流泪吗?讲一下
生:高一上期考试非常失败,流泪了,因为开家长会,觉得对不起父母老师,所以流泪
师:泪中含情,你的泪里面有什么珍珠?
生:我觉得是对自己的,我也不太清楚,觉得流泪之后,泪不一定是弱者的表现,流泪之后更坚强。
师:你流泪之后更加坚韧,还有谁有类似的体验呢?谁讲一讲?
生:我认为可能就是因为与父母沟通不理解,他们对我们要求很高很严,觉得压力很大。但是有时候流泪之后又理解他们用心良苦。
师:那么你理解作者了吗?
生:理解了
师:作者70岁 了,而你的父母大概40多岁,为什么我们理解作者没有代沟,理解父母就有呢?
生:作者是通过文章来表现,然后父母是通过实际的那种,可能他们做出的一些事……
师:他们的方式有问题?
生:对
师: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我们的人生体验就会造成我们的隔阂,如果没有宽厚年博大的心的话,就无法互相理解。可能我们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有一个博大的情怀,但是再经历忧患的时候,我们会更加清明,现再大家的模糊和零乱清晰了没有?我知道课堂不是太热,但是不知道大家是否在聆听?希望大家都记住这句话……“眼因多流泪而清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