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泪珠与珍珠 篇1
前段时间,我们 学习了古代的散文,今天 我们进入现代文的分析 我们看琦君的散文《泪珠与珍珠》。请大家看课文注释:琦君是中国台湾著名散文作家,前一段时间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橘子红了》就是他的作品,这篇文章是琦君女士七十多岁时候的作品,可以说凝聚了老人一生的人生感悟,请大家阅读这篇课文,请大家在阅读的时候思考:
1泪珠与珍珠有什么联系,
2课文都写了哪些泪珠
(学生阅读,教师巡视)
教师:那么大家对课文阅读之后 ,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篇课文的题目很有意思,为什么叫泪珠与珍珠?那么泪珠与珍珠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生:两个都晶莹透明
生:文章里说:天使的眼泪掉下来落在牡蛎的壳中,变成了珍珠,所以泪珠和珍珠是有联系的。
生:我觉得泪珠是在人们饱受艰难困苦之后流下来的,珍珠则是牡蛎遇到沙子之后,形成的。
教师:还有没有其他同学回答?
咱们能不能总结一下刚才几个同学的答案,首先从形象上说,泪珠和珍珠都是无暇的,从文字上说,刚才的同学说得很准确,如果根据生活的经验来看,我们在饱受磨难,痛苦之后流下泪,而珍珠往往是在受到痛苦之后结成的。其他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还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没有把眼泪比喻成一般的水,而是比喻成珍珠,至少可以看出作者觉得泪珠怎么样?
生:珍贵
教师:那么在课本中,作者写泪珠,到底写了哪几类,大家互相讨论一下。把它找出来。
学生相互讨论。
教师:有没有同学起来说说?
生:我找出了七种。第一种是海峡两骨肉团聚之泪。二是老泪,三是妈妈因为儿子淘气而流下的泪。四天使掉下的眼泪,五形成珍珠的眼泪,六,观音的慈悲之泪,七,信徒对救世主的感恩之泪。
教师:还有没有补充的?
学生:经历过忧患后所留下的泪。
教师:还有没有呢?
学生:应该分为四种泪水,第一是前面讲杜甫,就是人生饱受忧患流下的,第二种是亲情,第三种是自然界当中的泪水,比作珍珠。第四种为众生所留下的泪水。
教师:很好,她不仅是在指出文章的几种眼泪,而且是在为我们将眼泪进行分类;
生:我也分为四种,这样分的,第一咱少女时代天真直率的领悟,二是杜甫的诗和白居易的诗中的眼泪。第三种是人生的作者的泪,对儿子的泪。第四,是对人生的领悟。。
教师:听了大家的谈话,我现在有一点儿犹豫了。我觉得大家比我讲得好。但是我们还可以综合一下,在前面通过白居易和杜甫作者是从哪一个渠道了解的呢?
学生:诗。
教师:政治中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观点学过没有?
生:没有。
教师:这应该是间接经验。最不知愁的少女却最喜欢找些忧愁眼泪一类的句子,这倒有些象辛弃疾的词里说的:
学生: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作愁。
教师:那么你们觉得少女的这种泪算不算珍珠呢?
生:我觉得不算,我觉得在文中的泪水和珍珠相比。而这里是自己的悲哀,不是经历了人生的磨难之后,经历丰富的泪珠。
教师:我冒昧地问一句,你流过泪吗?
学生:流过。
教师:那你在流泪的时候你觉得你是假流呢还是真流呢?
学生笑:真的流。
教师:(展示课件)我觉得我们的同学很谦虚,因为没有太多的人生经历于是就觉得自己的泪不是珍珠,但是我觉得这里的泪也是珍珠,因为这里的泪同样有一颗真诚的心在里面搏动,仍然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的表露啊!他们流泪的时候,同样有生命的感悟。在流泪的时候,同样对真善美有自己的追求,从某种角度上讲,甚至可以这样说:孩子和少女的泪才是真正的珍珠。
第二个实际上是骨肉分离之泪,作者是中国台湾的女作家,他描写海峡两岸的亲人多年分散后团聚,流下的实际上就是这种骨肉分离的泪珠
第三种则是亲子泪,对孩子的顽劣,淘气,如沙子在母亲的心里洒下,让母亲流下眼泪。
第四种,奋斗泪,很多同学刚才已经说到了,是人生在面临挫折、失败或者成功时候的眼泪
第五种则是作者通过一个画家画的流泪的观音,表现的慈悲的泪。
最后是描写信徒流下的感恩泪。
其实在课文中还有没有其他的泪?刚才那个同学找了七种,你说的七种有哪些?
生:还有外子的人造的泪。
教师:这泪实际上是外子经历人生磨难之后,已经无泪的一种表现,我们暂时不做讨论。暂且把它放在一边。
其实我觉得我们是把它做了一个综合,其实在人生中泪是许多种的,有许多泪作者并没有写出来。现在大家想一下,在咱们十六七岁,十七八岁的人生当中,你们经历了哪些泪?
说一下你的人生体验?
(学生先有些沉默)
教师:看来要大家说出流泪的经验有些难为情,过去有人说男儿有泪有轻弹,现在流行野蛮女友,所以女孩子也不好意思流泪了。
学生笑
生:我经历过感恩泪,因为在我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是老师给我信心,鼓励我,我对老师流下了感激的眼泪。还有奋斗泪,在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感觉很郁闷压抑,所以会流泪。
我还经历过亲人去世的时候的分离泪。
同学二:我体会最多的是分离泪。我从初中就一直是住校,初中的时候小,还没感觉有什么,现在感觉到长大了,经常想家。上次和父母分别的时候。我哭了。以前没有想过家,现在长大了,才有感觉。(学生有些动情)
我也体会过奋斗泪,有时候学习没有效果,分数老是上不去,所以流下了泪。
同学三:我觉得我这些泪都经过。感恩泪是对老师的帮助感到非常的感动而流下泪。
教师:还有没有其他同学谈谈?或者说,这里流泪的不一定是你自己?
生:我也觉得这几种泪都经过过,但感恩泪和分离泪印象最深。放假回来,觉得自己生活了许多年的地方慢慢地消失了,父母对我很好,很爱我;理解我,我觉得很感动 ,因为我觉得天下所有的父母对自己的子女都是这样的。
教师:其实刚才大家说了很多的分离泪和感恩泪,我突然想到一件事:我最初住校,是在小学五年级,那时候我读书的学校离我们家很远。记得那时候,我父亲骑着二八自行车每星期送我去上学,那时候没有双休日,星期一很早就要去,星期六下午再把我带回家,那时侯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直到现在都还有一种很实在的感觉:我感觉那时侯我父亲的背景特别高、特别大、特别宽,给我心中一种很塌实的感觉。当在学校受了欺负,感觉有了父亲,好象什么都不怕了。现在父亲老了,没有我高了,而我现在也做了父亲,我就有一个希望:希望我自己的背景在我的孩子眼里也觉得特别高、特别大、特别宽,特别坚实。人生就是这样:我们会承受很多东西,正如我们会享受很多东西,当我们承受苦难的时候,我们必须用我们的勇敢、坚强和智慧和爱熬过去;当我们享受幸福的时候,我们应该对这些幸福的施与者心存感激。
刚才同学们说到了大家经过过的这些泪,现在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课文中所说的这些泪,能不能换一个顺序来写?说一说你的理由。
生:我觉得这些写应该不能颠倒顺序的,他这样写是按照作者的人生经历来写的。最开始是从书本里看到的眼泪,再往后是与亲人分离时候的眼泪,再以后,他有了自己的儿子,于是就有因为孩子淘气流下的眼泪,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自己的事业,于是就有了奋斗的泪,再往后因为对人生的逐渐感悟,才有了慈悲的泪和感恩的泪。他实际上是根据时间顺序来说的
教师:是吗?有没有同学对她的意见提出质疑呢?
生:我觉得不是按时间观点,而是根据感觉的顺序,最容易的是书中泪,最难的是感恩泪。
是根据他能感受到的难易程度来排列的。
生:我不同意,因为我觉得感恩泪是最容易感受的。书中泪的毕竟是死的,并不觉得很感动。
教师:你说到这儿我突然想起一件事情,有一次,没有按时回家,你父亲很着急,而且对我也严肃地进行了批评,我当时一方面觉得我的工作还有待改进,另一方面觉得你父亲对你的爱真的让我感动,看来你也理解了你父亲的苦心啊!
生:我觉得还是按照人生成长的过程。我们从小如何如何,到最后才会感悟生活。对别人的慈悲,到最后感悟到的生活。从书中泪,分离泪,作者告诉我们最浅显的泪,到最后,为芸芸众生而流泪。层次递进。所以不能换。
生:我不同意,我觉得这六种泪都可以随便换,因为他说的书中泪都是一种感情所来的,就是感恩!对书也是一种感恩,为友情、亲情流泪,其实也有对这些感情的感激在里面。只不过在最后的时候他点出了他所说的那种感情
教师: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写?你会把哪一个放在最后呢?
生:我只写感恩泪当中就包含了这些。举例的时候就举书中所看到的。
教师:我觉得她的回答非常有意思,她说感恩泪就包含了这些所有的眼泪。我想关于这点,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至少我不能确定能不能换,不过我自己的观点是:作者这样写在安排上和写作上,这几种泪的排列也有一个顺序,就是流泪的对象。大家想想:书中泪为谁而流的呢?
学生没有回答。
教师:你看《红楼梦》而流泪,我却不会,惭愧,到现在我都没看完《红楼梦》,那么你们说这泪是为谁而流呢?
生:为自己。
教师:亲子泪和分离泪为谁?
生:自己的亲人。
教师:而后面的慈悲泪和感恩类则是:
生:为人类而流。
教师:任何一个教人向善的观点,或者说宗教,都有一个原则,就是推已及人,从孔夫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到基督教导大家“爱你的邻居甚至爱你的仇人”,无非是谈这一点。文章开始的泪而自己而流,到为自己的孩子而流,这已经是无私,伟大,纯洁的泪。再到对自己的生命, 事业,追求。但是我们看到的流泪的范围是越来越宽,宽到最后是慈悲泪与感恩泪。
这时候我想起一个问题:刚才大家说自己的流泪经历的时候,好象有一种泪始终没有怎么说啊,是哪一种呢?
生:慈悲泪
教师:是大家都没有慈悲之心吗?我想问一个问题:在座诸位,走到街上如果看到乞丐,不给钱的或者一般不给钱的举手!
大多数学生举手。
(老师也举起了手,学生笑了)。
教师:我也算一个,我从我见到的第一个乞丐,我就没有给钱,甚至还嘲笑过给钱的同事。你们说一下咱们是不是没有慈悲之心?
生:我认为不给他们钱不代表没有慈悲心。如果他想走向成功,就必须靠自己去奋斗,不应该靠别人。他应该创造自己的价值,而不是靠别人。
教师:换言之,给不给乞丐钱并不代表是否有慈悲心,因为真正的慈悲是一种爱,一种对整个人类的悲悯情怀。
教师:刚才咱们在作者的引导下去体会了如此多的泪珠,或者说珍珠,我在想一个问题:如果说这些泪珠都是珍珠的话,作者是用什么将这些珍珠贯穿在一起的呢?大家看看课文,有一句话……
生:眼泪流多泪水而愈清明,心灵因多流泪水而愈温厚。。。。
教师:这句话出现了几次?
生:三次。
教师:对,作者就是用这根线,将这些闪光的珍珠串在了一起,给我们展示了人类心灵中最美好的一面。用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有爱的泪珠,就是珍珠。
在现在这个社会,我们有太多的理由冷漠,但是我觉得我们不能够因为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而抹杀我们应该有的感恩慈悲之心。慈悲之情应该是一种源于内心的爱,善,与正直。当你把爱善施与世界上应该施与的人的时候,这才是慈悲,这时候,你的泪珠就是珍珠。
下面我给大家看的是我们很多同学可能看过多次的图片。但是,即使这样,我也要请大家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灵去想,无论如何,要记住,这些东西始终在咱们身边,因为咱们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
(播放图片,配乐为《辛德勒名单》中的小提琴独奏曲,据说许多老师和学生哭了,但是我没有看见。)
放映结束。
教师:也许到最后,人类能够拯救这个世界的,只有泪水。
下课!
第三册泪珠与珍珠 篇2
教学目的:于诵读中体味文章蕴涵的情感和意义。
课文类型:读本课文。指导自学为主
教学过程 :
一、开门见山,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很高兴能和我们高一10班的同学一起合作学习。早就听说我们是雅思班,我想能学好外国语的同学,一定会把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学得更好。
今天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琦君的一篇散文《泪珠与珍珠》。很多同学也许是第一次听到琦君的名字,其实前年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就是琦君的作品。影片唯美的风格、伤感而复杂的人物关系给看过电视的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琦君的这篇文章,我想我们从中获取的也许会更多。
这篇文章比较短小,先请同学们花几分钟的时间把它读完,如果读起来有困难,不妨结合一下课文后面的自学提示。
等读完后请同学用一句话来概括你读这篇文章的第一感受。自读时注意提醒同学们给语段标号。
二、初步感知,确定学习目标。
请一组同学用一句话概括你读这篇文章的第一感受。
说得很好,看得出来同学更多的还是着眼于对琦君文章中泪珠的寓意和哲理的关注。我们今天就把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定在:体味文章中蕴涵的情感和意义。
三、配乐朗读,提问指导分析课文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更何况是这样一篇优美富有哲理的散文。读中见出作者情读者情。
老师愿意为同学作一个示范朗读,同学们呢,则带着思考,在心里默读,考虑这样一个问题:琦君写泪珠写了几种眼泪?也就是琦君从几个角度来写泪珠?
教师在音乐中朗读;
然后请同学思考后,回答朗读前提出的问题。
(提示: 按照文章写作的顺序来寻找,抓住关键词语。可以边读边分析。)
总结:骨肉分离的眼泪、亲子的爱怜之泪,生命的奋斗之泪、不为一己的慈悲之泪、为人类献身的感恩之泪。
继续提问:这种种眼泪可不可以颠倒顺序来写?为什么?
不可以。这些眼泪的顺序安排有作者的深意。它们可以分为两大类:小我的泪,大我的泪。由小到大,由浅入深。(既然要归类,就找概括的词语)
继续提问:假如把这些眼泪比做珍珠,那么贯穿起这些大大小小珍珠的线,也就是主旨句是什么?它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这几次的出现是不是简单的重复?
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请同学回答,可以相互补充。答案比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总结:同学们刚才的理解和分析都很深刻很好,综合刚才的分析,我们看到这句“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从结构上说起着引领贯串全文的作用;从内容上看,它代表了琦君70年的所有的人生体验,无论是骨肉分离的泪、怜子之情的泪,还是生命奋斗的艰辛之泪、不为一己悲欢的慈悲与无私的泪,它们都使我们眼睛更清澈,使我们心灵更明净与温厚。这些包含着人生丰富高尚的情感的泪珠,在琦君老人眼里都已幻化成世间最美丽宝贵的珍珠,我想这也是这篇文章取名为《泪珠与珍珠》的一个原因吧。
初读的感受是零碎的,再读时我们的理解在走向深入。
那就让我们带着感情齐声朗读课文的5-13节。
四、深入拓展、联系生活,交流彼此心声
记得一位作家说过:生活的本身远比文学来的更感人。照片是生活的真实记录,老师选取了一些照片和大家一起感受。不知道哪张照片你能读懂他泪水中的情感,哪张照片可以唤取你记忆中尘封的往事?
出示照片。定格。
请同学们把你的感受写成200字左右的文字,写完我们共同交流。(10分钟)
写的很好,每一滴晶莹的泪珠原来都凝结了一段人生深沉的体验和悲欢。老师在上这堂课之前曾和办公室的几位老师讲起这篇课文。他们给我讲了几个故事,让我感慨万千。所以我想与其让老师转述,还不如干脆把他们作为嘉宾请到了我们课堂,让我们一起直接分享他们点点泪光中闪烁的美好情感。
请两位嘉宾老师发言。
《亲爱的小孩》在故事的结尾徐徐而上。
每一张照片每一个故事都承载了太多真挚纯洁的情感。我总想会流泪的人也是幸福的。因为流泪表示他们还有对生活的渴望和留恋,对真情的感动和拥有。在这个意义上说,无泪的人,也是世界上最痛苦的。
所以,让我们珍惜泪水,珍惜这纯洁真挚的泪珠中凝聚的所有珍珠般晶莹美好的情感。我想这也是我们今天这堂课学习琦君的文章的收获之一吧。
我感谢琦君,感谢听课的老师,感谢我们高一10班的同学们。
结束课时。
第三册泪珠与珍珠 篇3
一、教学目标 :
1、 整理、分析文章中所写的几种泪
2、 体味文章中蕴涵的感情,寄寓其中的人生哲学
3、 联系实际生活,细细再品味文章中的感情,使之升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体味文章蕴涵的情感,寄寓其中的人生哲学
三、教学设计
课堂主要部分从整理分析几种泪入手的,从离别泪,亲子泪,奋斗泪,慈悲泪,感恩泪来总结本文所真正想阐发的人生哲学,也就是眼泪之所以能变成真正,珍珠为什么又是珍珠的原因:生活中,每个人心灵中都应有一粒珍珠,它就排除困难的毅力和智慧,虽历尽困苦,流尽辛酸泪,亦需有一颗像珍珠一样明亮,充满光泽,晶莹圆润的珍珠。
四、教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段时间有部连续剧《橘子红了》,它的风格很受观众喜欢。
影片比较唯美,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人物内心世界丰富,而这些内心都是通过演员的一个眼神,一丝神情透露出来的,且往往影响整个情节的发展。
大家对该片的演员,导演都很熟,但有多少人知道这部作品根据中国台湾一位非常著名的女作家、教授琦君所写的长篇小说《橘子红了》改编的。
琦君的写作风格就犹如《橘子红了》一样,她总能以最澄净安详的文字,静静地抒写许多理当惊涛骇浪的家庭事端,就如这篇散文《泪珠与珍珠》,用极为清新安静的文字表达了她内心的波涛汹涌,阐释了很深的人生哲学。
(二)分析文章,体会感情
1、 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写了几种泪,也就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泪的。
明确:书中泪、分离泪、亲子泪、奋斗泪、慈悲泪、感恩泪
2、 分析
“书中泪”
① 请同学快速阅读文章1-4小节,看看作者举了哪些书中泪
《小妇人》、冰心散文、《啄木曲》、《新安吏》
② 对于这里涉及“泪”的句子作者她是怎样来欣赏的?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感?
从文中找出一些原句回答第一问。这是一种喜爱的感情,是一个文学青年喜爱句子本身的美,就仅如此而已。
“分离泪”
请一位同学读5—6小节
大家仔细品味这两小节的情感,结合韦庄的词来谈谈你对“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理解或描述这样的一种断肠的场面。
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亲子泪”
这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了,我们一起来齐读一下,
感受一下琦君的语言风格,缓缓的叙述,浓烈的深情
“奋斗泪”
要大家选择,在第10小节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话?
不管是哪一句,都是在告诉我们生活中有坎坷,有欢笑,我们需要奋斗,要历尽坎坷。
联系题目,泪珠与珍珠,作者在这里才把两者相连,为什么?前文的叙述与此又有何关系?
明确:就用琦君的话来回答:“我相信每个人心灵中都应有一粒珍珠,它就排除困难的毅力和智慧,,这粒珍珠是随着 人的年龄,学识与修养而逐渐长大,逐渐变得更晶莹圆润的。”
“慈悲泪”与“感恩泪”
① 作者在引出珍珠后已经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了,为什么还要加上最后的三段?
人需要有慈悲心,有感恩心,这是做人的一个基本素质。我们要感谢这个世界给予我们的一切,要感谢困难,坎坷让我们成长,让我们有珍珠一般的心灵。
② 此处我们可以联系琦君的身世及她对母亲的爱来让学生们感受这段文字中流露出的真情。
3、 文章中三次出现了“眼因流多泪而-愈益清明”,是否重复?试体会每一部分的含义
① 引入话题,虽然喜爱,但并不真正理解
② 再次谈及,贯穿全文,说明战胜苦难与忧患的韧性与意志
③ 与开头相呼应,更深切的体会到我们应感恩这个世界。
第三册泪珠与珍珠 篇4
课 题
泪珠与珍珠
授课日期
共 1 课时,第 1 课时
总第 33 课时
课 型
自读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逐层理解文章的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欣赏文章的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对文章产生局部感悟;问题引导,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理解文章展开思路和表达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欣赏美文的能力;借助作者的情怀,感悟人生的艰涩和高尚。
教学重点
逐层理解文章的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欣赏文章的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理解文章展开思路和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
自读、点拨
教具准备
板 书 设 计
泪珠与珍珠
琦君
一、课文感知 二、抒情特点
泪珠:阅历与人生→真实的人生体验 1、小中见大的抒情方法。
→切身的痛苦与磨难
珍珠:为乡情→为亲情→为众生 2、巧妙评议古诗文,增强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互动感悟
一、谈话导入
辛弃疾的《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从这首词里我们可以看出,人的情怀、人的泪水,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会有产同的内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琦君的《泪珠与珍珠》,就以巧妙的方式为我们阐释了“泪珠”的内涵。
二、作者介绍
注释①。补充:其父为官多年,喜欢收藏古籍、碑帖、字画,家里藏书丰富。由于家庭熏陶,她自幼酷爱文学,六岁时父亲便为她请家庭教师讲授古典文学,成为当时词坛巨擘夏承焘的得意门生。大学毕业时,正值抗战爆发,她辗转于上海、永嘉等地,饱经忧患,深感国破家毁之痛。1949年到中国台湾,历任高检处纪录股长和司法行政部编审科长等职,1969年自司法部退休,任教于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新旧文学。
借该词揭示人的情感与阅历的关系。
了解作者以帮助理解其作品,同时以些培养学生对于写作的热情。
教学过程
互动感悟
自1953年出版第一本小说散文合集《琴心》,陆续出版了散文、小说、儿童文学、诗词、评论等著作数十种,其中散文成就最高。主要散文集有《烟愁》《溪边琐语》《琦君小品》《红纱灯》《三更梦当书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灯景旧情怀》等。
她的作品和“五四”时期冰心相似,多半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但她写出了新水平,营造了她个人的世界;她将童年演化成和提升为一种鉴别真善美和假丑恶的价值尺度。
三、感知课文
1、分层提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⑴说说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①本文的大致内容是什么?②你对文中泪珠的理解是什么?
⑵根据文章的标题,说说你对“泪珠与珍珠”关系的理解。
2、问题引导学生研读课文:
⑴文中引用诗文语句的含义:
①马区夫人语:人随着阅历的增加会对人生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②冰心语:一个人应当有自己真实的人生体验,越真诚越好。
③白居易诗句:人生的痛苦只有自己才感受最深。
④杜甫诗句:刻骨铭心的痛楚是一个人经历磨难以后的收获。
⑵假如说引用诗文语句是为了逐层揭示“泪珠”的含义,那么文中所说的“珍珠”是什么?它和泪珠是什么关系?
“珍珠”也就是泪珠,是生命在奋斗历程中形成的。
引起泪珠的原因:为乡情→为亲情→为众生
⑶请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泪珠:阅历与人生→真实的人生体验→切身的痛苦与磨难
珍珠:为乡情→为亲情→为众生
⑷根据上面的分析,自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赏析文章在抒情上的特点:
⑴学生讨论并交流:
①你最喜欢的语句有哪些?为什么喜欢?
②你认为文章在抒发感情上有哪些特点?
⑵总结:
①小中见大的抒情方法。
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纤巧,营造了柔和温馨的真善美的艺术世界。
②巧妙评议古诗文,增强表达效果。
以对诗文的评议表达层层推进的思想感情。
介绍其作品特点,为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特点奠定基础。
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加深感悟。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将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的分析和理解。
不要求学生对课文的结构进行划分,关键是能够对课文进行整合,进而把握文章的思路。
在学生评议的基础上,总结文章的抒情特点。
作业 布置
巩固作业 :熟读课文,加深对作者特定情愫的理解,完成课后练习题;结合单元知识,理解本单元课文的散文特征。
预习作业 :完成本单元《读本》中课文的阅读;预习《六国论》。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