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教案
2022-02-24b.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解析:答案:c①过片要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②过片位于下片的开头。“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一个“游”字由独游过渡到众游,一个“忆”字巧妙地由昔游过渡到今游。a项虽然也由写景过渡到抒情,但位于上片之末而不位于下片之始,所以不能称之为过片。
关于“现代诗”(见单元提示)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
诗歌赏析:
一、《沁园春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同学们速默读全词.圈点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语。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二、提问: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思索了什么?作者又回忆了什么?
学生l: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学生2:想到了祖国的命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词人思索的问题。
学生3:在长沙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生活革命情况,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
三、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我们把这首词分为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1.具体研习“独立寒秋”图。
(1)学生朗读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2)让学生将三句词的正常语序调整好,并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
明确: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靠想像把诗意串合起来。这三句词的大意是: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3)提问: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
学生思考后,明确:不能。“独立”不仅仅是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可以让读者想像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来的砥柱中流的英雄气概。
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1)学习诵读“看”字所控的7句。
(2)提问:词人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视角是如何变换的呢?
明确(见板书)
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
看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结:万类霜天竞自由。
(解说:“看”的视角变换学生不难看出,可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自己设计板书。这样可训练他们的概括能力)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自古逢秋悲寂寥, 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提问:同为写秋景,词人同欧阳修在作品中各自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提问:同为写秋景,词人同欧阳修在作品中各自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思考后,明确:古来文人骚客描写秋景,总有“悲秋”情绪,欧阳修便属此类。在《秋声赋》中,以秋声为发端,描绘暮秋山川寂寥、草木零落的萧条景象,抒写作者对于因人事忧劳,形神日渐衰老的悲感,流露出清静无为的老庄思想。而词人却通过绚烂而充满生机秋景的描写,流露出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战争过的故土和祖国山河的挚爱。
3.品读上片后三句。学生思考词人为什么“怅”?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