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 并序学案
2021-12-112.“府吏闻此变”至“千万不复全”。
剖析:府吏闻变,夫妻重逢,只能“嗟叹使心伤”。仲卿埋怨,誓“向黄泉”。兰芝深知“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只得相约“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一对恩爱夫妻在巨大的压力下无法反抗,恋情浓烈,又异常冷静,决然相约“黄泉下相见”,表现了相知的忠贞和无奈的抗争,实是令人血气俱动的人生悲剧!
3.“阿母大拊掌”至“不迎而自归”。
剖析:内容何等繁复!千言万语说不尽的痛苦,却迸出一句“儿实无罪过”来,五字即了。至于刘母之惊疑、愤怒、悲哀,种种复合的感伤,只用五个字“阿母大悲摧”包括之,又何其简省!
4.“交语速装束”至“郁郁登君门”。
剖析:此处的铺陈渲染出太守家煊赫的财势,也从反面暗示了兰芝不贪图荣华富贵、忠于爱情的高洁品格,显示了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形成了太守家的喜和兰芝、焦仲卿的悲的对照,增强了悲剧性,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美和色彩美。
5.“两家求合葬”至“戒之慎勿忘”。
剖析:这是文章的最后一段,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宵达旦。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生不能相守,死却能“相向鸣”,而且“夜夜达五更”,寄托了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诗最后说“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和美好心愿。由现实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鸳鸯的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未来自由幸福必然到来的信念。这是刘焦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出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全诗起了质的飞跃。
结构图解
全文除起兴外,按照仲卿、兰芝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划分为五个部分。
主旨探讨
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2.本诗按刘兰芝和焦仲卿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通过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3.本诗通过赞扬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美鉴赏
一个美丽的叛逆形象
女主人公刘兰芝美丽、聪明、勤劳,知书达礼。诗的一开头就有“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铺排,立即令读者对她产生这种印象。随着故事的展开,这种印象不断得到充实和加强。如“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表现了她美丽的出众,下文里写县令、太守纷纷派人到她家求亲也从侧面表现了她的美貌远近皆知。又如“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等,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她向焦母辞行时,虽然对焦母不无怨言,可最后还是说“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与小姑子告别时,则说“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温柔的话语里,见出她的善良、懂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