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2021-03-31再一点,关于问题的设计,第一堂课的老师,她的课给我的感受就是,一个是平实,整堂课紧贴近文本的理解来设计问题,她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故事展开的理解来设计,没有脱离文本。再一点,由于她设计了九个比较大的问题,因此,整堂课是根据问题贯穿起来的,学生的自主性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回答也比较精彩。整堂课贯穿着对文本深入的理解,老师对学生的指导点评也是通过问题的解答而展开的。其中一个小的瑕疵,提出来共勉,一开始老师提到“传是传记的传么?”,我想可以给予明确的回答,否则学生课下还搞不清楚,这是值得确定的一个问题。我们还可以举些例子,比如“名不见经传”,通过这样一些大家知道的话来讲“经”与“传”的关系。为什么要讲这个点呢?这个点是很重要的一点,这个点是将来孩子再读这一类的文章时的背景性的东西,这里解决了以后就不会存在疑问,我感觉这里如果能再明确更好,这是一个小的地方。
再一个地方,课堂设计扩展设计得很好,关于“夜缒而出”让学生扩展成一段话,通过这段话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个设计是很精巧的,是很有创意的。但是我们在课堂上做这个练习应该有一个比较明确的东西,如果放在有效地训练上,对学生的要求应该有几个:1.字数。写多少字,给他多长时间,这个要明确,因为课堂作业不可能写得很长,必须做一个大体的要求,否则你讲课了学生还没有写完,影响听课。所以要求看起来简单,却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更有效,时间、字数,这是一个最基础的要求。2.让学生扩写是有目的的,不仅仅是锻炼写作能力,锻炼写作能力的方法很多,我认为搞这一个设计应该达到几层目的。在我看来,如果有这个设计的话,第一个目的,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化。只有深入理解了这四个字在文章中承前启后的作用,看到这四个字背后留下的大量想象的空隙,才可能写得有头有尾,前后连贯。第二个目的,体验和想象的训练。课文仅四个字,我们要对这个逃出去的过程进行想象,进行推理。如老师问的“夜晚没有月亮、月光,你还能看清他的表情么?”这就可以看出。再比如“烛之武临行的时候满朝文武来送行,这能不能成立,这件事会不会走漏消息?”这就是体验和想象,体验想象是不是合理。学生回答问题好多这种问题,这就需要移情入境的去想,不是瞎想,这是一个要求。再就是写作文采、构思上的训练。设计这个问题有三个层次目的,这三个层次不是强加的,是问题本身应该包含的。这个问题除了要有字数、时间上的要求,还应该有心理的描写、动作的描写,他怎么写先不管,但至少应该设计到这些。这样学生在写的时候就有大体上的目标了,他就不再是自发的,随着感觉去写了,而是要做一个构思,做出想象,这样一个写作训练我想要比我们随机的写更能够提供一个锻炼的空间。
还有一点,老师对同学回答的点评很多,但同学之间的互评较少,这一点可以放开一些。对一个问题大家可以争论,其他同学对同学回答的问题可以进行点评,课堂的气氛再活跃一些,这样效果可能更好。这是第一个老师的课,我简单说这么多。
第二个老师,这个课的特点:重点突出,基础扎实。这个老师课的重点放到了说话的艺术上,整堂课围绕这一个点来展开的,无论读、说、问、答,都是抓住说话艺术,重点突出。老师的基础扎实,她对学生读书的字音的强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厌其烦的去读,对字音确定,这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