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去》教案
2020-03-11(二)理性升华(小组合作)(15分钟)
结合自主阅读过程中划下的句子,思考其深刻内涵,小组成员之间共同探讨对问题的认识,逐步加深理解,达成共识。(生成预设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主要探讨前两个,其余难度较小,小组合作完成)(ppt)
我刚才参与了同学们的讨论,很多同学找到了“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矫饰。”“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并且有了准确而深刻的理解,但是大多数同学还是对这两句存有疑惑,那么我们就来一起探究一下吧。
①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
故乡之所以美,是因为你在故乡付出了血、泪和汗水,故乡存留了你成长、奋斗过的证据,你会因眷顾而觉得它美。但是你终究要离开故乡,这种美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改变,甚至消逝,因此你会为此感到伤悲。
沈从文说过, “美丽的总是使人愁。”因为人们害怕失去一切美好的东西,所以对美才有“眷顾”之意,美才会使人悲,使人痛,甚至使人怜。
②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因为人对故乡的“失望”是对故乡繁荣昌盛的期望,爱之深才会责之切,这种期望会成为对故乡奉献的动力,这种动力能使你为故乡流血、流泪、流汗,然后引发有价值的物质(金麦穗)与精神(赶车谣)的创造。
③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矫饰。
“失血的矫饰”是指不带感情的,旅游景区与故乡相比,缺乏一些令人眷顾的“悲情”,少了一
些血、泪、汗水。
④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
故乡是人的精神寄托,拥有故乡的人才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
⑤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当人的心有所属时,一切都可以是引起思绪的诱因,某支独唱曲只是借题发挥,他们内心的充盈
就是最大的幸福。
在作者心中,“故乡”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故乡有我们的亲人和我们的过去;
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见证了我们的成长;
是我们奋斗、耕耘过的地方;
是我们为之付出艰辛劳动和奉献的地方;
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心灵归宿。
(板书故乡:生命之根、奋斗之地、奉献之所、心灵之源。)
(三)深入挖掘(教师指导,自主思考)(6分钟)(ppt)
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全面,老师在阅读中忽然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屡遭贬谪,远离故土,但他却欣然吟咏“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背井离乡却心安于他乡,韩少功身处异地却心归故园,这两者相矛盾吗?
苏轼由于被贬走过了很多地方,但他却以积极的心态坚持为民造福,所到之处改革弊制,为民请命,兴修水利,防灾避难。西湖“苏堤”更为世人称颂。可以说苏轼是“大有作为此心安,此心安处是吾乡”。同学的回答启发了我,假如你十年寒窗,考取美国哈佛大学并在那里学习工作,它能否成为你的“故乡”呢?(可以,因为你将自己最宝贵青春年华付出在那一片土地上,它可以成为你的第二故乡,正像徐志摩对康桥无限的眷恋,才有那样发自内心的美妙的诗句。)由此可见,只要我们为之奋斗过奉献过,只要把它视为生命之根,心灵之源的地方都可以称之为故乡,就像毛泽东少年时写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与韩少功“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无论这个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多处,在祖国还是异邦”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只要是心有所归,便可处处为乡。(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