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囚绿记》学案

2020-02-20
第三部分(第14段),写作者对北京的圆窗和绿友的怀念――思绿。文章第1段说“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本段说“离开北平一年了”,首尾互应,结构严谨。综观全文,文章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北京的生活:窗外充满生机的常春藤让作者无比依 恋,于是由于恋绿而将它从窗外牵进潮湿的房间,搭在迎窗的案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一“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等,然而这“绿囚”的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永不屈服于黑暗”,以至“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的瘦,变成娇弱”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囚人”释放,并祝它繁茂苍绿。散文写“囚绿”的故事,实际上含不尽之意在言外,他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表达了对民族光明前景的诚挚祝愿和坚定信念,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愤慨情感。所以说常春藤是具象征意义的一个意象。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常春藤的形象象征着作者自己的品格。作者本人就是因坚持在抗敌文化工作岗位上而被日本敌特机关逮捕、杀害的。结构网络用语甚少,却意味深长。 择绿―恋绿― 囚绿―放绿    小屋 
(低矮 狭小 潮湿 简陋)        我喜欢  常春藤(绿色)           绿叶          孤独 陌生 困倦 不快                抛到九霄云外      强化依恋之情。(比喻手法)      细赏绿藤  突出喜爱依恋(拟人手法)  快乐绿  爱是  幸福美好年华  
牵绿于屋内 插叙故事,表现对生命的珍视 向阳、不屈(拟人手法)   绿藤变黄变弱(拟人手法)      常春藤 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   祝它繁茂苍绿        思绿(首尾互应,结构严谨)    散文整体思路    
引发回忆      择绿           回忆往事  恋绿       囚绿       放绿 怀念绿友 (思绿)  二、技巧鉴赏1、象征手法的运用《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因为文章所述之事发生在芦沟桥事变后,地点是又是烽烟四逼中的旧都,这就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体味到,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正是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体味到作者祝福它"繁茂苍绿"中所包含的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念2、语言形象、亲切动人。①《囚绿记》作者将“绿”拟人化,写出了它的朝气,执着向阳的精神及其坚贞不屈的性格,并且在描写中始终饱含情感、思绪和愿望,读来亲切动人。如“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作者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我与“绿”的默契交流,表达喜爱、依恋之情。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