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c、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d、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12、烛之武的话表现了外交辞令中“婉曲”这种表达方式的是( )
a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8题。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3、 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外内弃之 弃:厌弃 b、不亦诬乎 诬:荒谬 c、焉用文乎 文:文饰,动词 d、以绵上为之田 田:田地
14、 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是( )
①禄亦弗及 ②、罪又甚焉 ③、盍亦求之 ④、焉用文之
a、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b、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也相同
c、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也不同
d、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15、母曰:“能如是乎?”句中的“是”指代的是( )
a、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b、不食其食,身将隐
c、介之推不言禄 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16、对介之推让禄一事的分析,最确切的一项是( )
a、 本篇介之推不居功自傲的态度和在荣誉地位面前的谦让精神。
b、 介母三次设问,表明她是一个关心儿子但并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
c、 本篇颂扬介之推母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品行。
d、 晋侯是个卑鄙小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17、对文章写介母三次设问的目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诱导儿子追求名利。 b、考验儿子是否坚决隐退。
c、使文章曲折跌宕。 d、写介母是个深明大义教子有方人。
18、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译文:————————————————
②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译文:————————————————
③ 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④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