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毅力(节选)

2019-12-19

文章特色:
《论毅力》提出了“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的观点,激人斗志,发人警醒。文章起势突兀,开门见山。论证过程中,先以人生历程的一般规律入手,阐明逆境与顺境相间以迭,而逆境居十六七,而顺境居十三四。这就明确了毅力的重要。因为要克服逆境,非有毅力不可。再从事情无论大小,必有十次乃至数十次的阻力,进一步阐明要克服阻力,也非有毅力不可。由于这些体验是大多数读者所共有的,因而作者的观点很容易被读者接受。而后,作者又举出志力薄弱者,志力稍强者,在挫折面前的种种表现,进而阐明“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这是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下面一段,作者变换角度,从挫而不退说起。辩证地阐明了进与顺的关系。为了论证的深入,作者又于“蹇”与“幸”的对比中,得出“毅力”是成功的关键。从而确立了中心论点。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作者又运用比喻论证的笔法,形象化地,深入浅出地阐明了“以艰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反之,是不可能达到彼岸的。比喻论证中又有正反论证,手法多变,左右逢源。
文章最后又采取援古证今的手法最纳出了全文的结论,并与篇首的论点相应和。由这篇短文,我们已可窥见梁启超文笔之严谨、灵便和犀利了。
重难点提示
一、名词解释
1.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光绪年间的举人。我国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主要著述有《饮冰室合集》
2.归纳,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即由个别事物推出一般有理。归纳推理,又可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两种。
二、词语辨析
1.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1)此句中的“林”应解释为: a.森林 b.会集 c.人物 d.事物
(2)此句中的“莽然”,应解释为: a.粗鲁莽撞 b.浩荡 c.广大众多 d..旷野
(3)此句中的“不一”,应解释为: a.种种不同 b.不等 c.不行 d.相差
(4)此句中的“途”,应解释为: a.道路 b.坦途 c.情景 d.途径、情况
提示: 1b 2c 3a 4d
2.《论毅力》的基本观点是:
  a.毅力是成功的关键         b.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c.遇到挫折不后退就能成功     d.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
  提示:  b
  3.《论毅力》的文体是:  a.抒情散文    b.议论文  c.说明文      d.记叙文
  提示:  b
  4.《论毅力》的作者是:  a.顾炎武    b.梁启超  c.章炳麟;   d.康有为
  提示:  b
  三、简答题
  《论毅力》在论证上怎样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  提示:  从论点看──
  “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其中隐含着两个方面:一“成”,一“败”。
  从论证看──  首先,反复进行成功与失败两种结果的对比;  然后,突出顺境与逆境的对比;
  最后,引经据典,将“未成一篑”的造山者与“虽复一篑”的填土者对比;
  总之,对比手法的运用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四、分析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试分析其比喻论证手法的运用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庸讵知所谓蹇、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