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毅力(节选)
2019-12-19提示: 1b 2c 3a 4d
2.《论毅力》的基本观点是:
a.毅力是成功的关键 b.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c.遇到挫折不后退就能成功 d.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
提示: b
3.《论毅力》的文体是: a.抒情散文 b.议论文 c.说明文 d.记叙文
提示: b
4.《论毅力》的作者是: a.顾炎武 b.梁启超 c.章炳麟; d.康有为
提示: b
三、简答题
《论毅力》在论证上怎样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 提示: 从论点看──
“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其中隐含着两个方面:一“成”,一“败”。
从论证看── 首先,反复进行成功与失败两种结果的对比; 然后,突出顺境与逆境的对比;
最后,引经据典,将“未成一篑”的造山者与“虽复一篑”的填土者对比;
总之,对比手法的运用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四、分析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试分析其比喻论证手法的运用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庸讵知所谓蹇、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议论并不意为着只是抽象的推理,为了使读者容易理解其中的道理,运用比喻论证的笔法,常常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本文在讲述了对待逆境如同“操舟”一样。“兼旬之期(二十天之内),行千里之地”,“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交相错杂)”。靠什么呢?当然是毅力坚苦忍耐之力。没有毅力的人是不可能到达彼岸的。这就把抽象的道理用形象化的论证表达了出来。这样的论证手法,可以极大地引起读者的共鸣,并起到深入浅出,令读者信服的作用。学习目标与方法指导
1. 掌握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2. 熟读全文,复述文章内容
3. 掌握本文主要的论证手法
4. 明确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内容概要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广东新会人。他自幼多学,据说6岁时就读完了《四书》、《五经》。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后奉康有为为师,习经世致用之学。后变法维新,失败后流亡日本。他一方面办报刊宣传君主立宪,坚持改良主义立场,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方面努力于对西文社会科学的介绍和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历史文化的整理和研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中华民国建立后,梁启超于19xx年9月由日本返国,反对袁世凯称帝。1918年底赴欧洲游历了英、法、比、荷、瑞、意、德等国的20多个名城,并写下了《欧游心影录》。回国后专门从事文化教育事业。他在天津南开大学、北京清华学校任教,并在全国各地巡加讲学。相继出版了多种学术专著。此外,他在文学革命中也颇有建树。对于诗歌及小说的创作,都提出了可贵的见解。他在文学创作上也多有尝试。写过诗歌、小说、戏剧、散文。以政论、传记、杂文的成就最高。他的“新文体”,对古文是一次猛烈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