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2019-11-06
内结构是:不静 ——求静 —— 得静 —— 出静如要具体些,可概括为:板书:一、 (1)    夜出赏荷二、(2——3)小径独处三、(4——6)塘边凝望: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荷塘四面四、(7——9)塘边遐想:《采莲赋》——《西洲曲》五、(10)又回家门(四)布置作业1、整理文中需要注音和解释的词,下一堂课将作检测。2、熟读4——6小节3、体味作品的语言特色,为下一课分析作准备。

第二课时一、教学要点1、揣摩语言,体味动词运用的准确和叠词运用的精妙,学习通感、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讨论联想《采莲赋》《西洲曲》的意义和作用3、总结全文二、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可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幽僻   (pì)        蓊蓊郁郁 (wěng)         弥望(mí)       袅娜  (nuó)     羞涩(sè)    倩影(qìng)    梵婀铃(ē)          妖童媛女 (yuàn)        鷁首徐回 (yì)      敛裾(jū)2、解释下面的词语:蓊蓊郁郁   田田   袅娜   风致   丰姿   倩影   一例(二)   揣摩语言(回顾第一课时在书中所画的语句,然后分类欣赏)1、动词欣赏——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使月光产生了一种动感,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产生了一种轻柔之美)——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洗”写出了月色的皎洁和清纯)——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笼”既写出了月光覆盖之广,又给人以朦胧之美)——(黑影和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画”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2、叠字欣赏朱自清的散文爱用叠字,这个特点我们在他的散文《春》中已有所感觉,在本文中,叠字用得更多了,请同学们把有叠字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体会叠字的运用有什么好处。——既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又加强了语意,使文气舒展,读起来节奏明朗,韵律协调,有一种音乐的美感。3、通感欣赏“通感”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简单说,就是感觉的转移。但感觉的转移要有相似点,通感实际上就是另一种类型的比喻,请找出本文运用通感的句子和两种感觉之间的相似点,并体会其作用。——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的相似点有: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感觉的转移有伴随着想象的跳跃,“清香”和“歌声”同属于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优雅和宁静来。)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