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影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好像在天空中游动,好像飞翔一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鱼在水中酣游时的那种轻松自如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竞:竞争、竞赛。竟:出人意料。(板书:竞、竟)由眼前之物一下子扩展到世界万物,并作了哲理性的概括。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的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的人民,不是更应该争自由吗?照此理解,可以认为这句话实际上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问)是号召和呼唤。
(4)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怎样?
明确:绚丽多彩,生机盎然。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刹人”等等。
这么一副绚烂的秋景图,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动有静,有颜色的对比(红,碧),有动作的对比(击、翔)
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明确:与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5)品读上片最后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a: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六、课堂小结。
上片写景,借景抒情,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体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
七、作业:背诵全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解读《沁园春•长沙》下片中“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进一步把握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旨。
2、引导学生自学《采桑子•重阳》
【教学过程】
一、检查巩固
1、指定学生背诵全词。
2、检查重点词语的掌握与运用。
二、提问:上片作者独立湘江,观赏了一副雄伟壮阔的湘江秋景图,并借景抒情,发出了“谁主沉浮”的感叹。面对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跟着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毛泽东与19xx年——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肄业,常常跟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或游泳。故地重游,回忆那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
三、重难点的解决过程
1、具体研习“峥嵘岁月图”。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岁月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