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   诗赋论(节选)

2019-10-09

2.第一、第二自然段的作用又是什么?
(确定本篇大致可分为九个层次,见“思路点拨”部分) 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古代诗歌的诗体发展脉络。
并交流划分的依据。 通过对文章的梳理,让学生首先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再读课文,品位、讨论文中作者所引用的古人评论与诗句的各自作用。 引导学生继续思考,比如:
1第四层,引用钟嵘<诗品>中的评论,侧重点何在?
2第五层,引用李白的<将进酒>全文,是为表明什么?
3第七层,引用〈诗薮〉中的评论,从多角度进行比较的目的又是为说明什么? 沉浸与思索。鼓励学生在课本上对关键的词语、语段进行圈划,并借助工具书,借助集体讨论领悟作者侧重点的意图。 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与重点。首先是理解所引材料的本意,其次才是引用的具体作用。
小结,引用的类型与积极作用 就引用的形式和引用的态度看,全文的所有引用都属于明引和正引。
引用的作用:
⑴引用钟嵘的《诗品序》、胡应麟的《诗薮》,可以使议论的论据坚实有力,论述充分展开。
⑵引用大量的名篇和名句,可以丰富情景,增强读者的感性体验和美的感受,使议论的语言更具文采。
  让同学明白引用又可有明引、暗引、意引与正引、反引之分。
1.明引,指引文十分明确的一种引用;暗引,指形式上看不出的一种引用;意引,指引文交代出处,然与原文大体相同,或只引述大意。
2.正引,指作者肯定、赞同的言语、文字;反引,指作者否定、不赞同的语言文字,常作为分析评判的对象。
3.引用的修辞作用:
可以使论论据坚实有力,论述充分展开;可以丰富情景,使语言更具文采;可以表现出说话人的语气、神情,使人有更真切的感受。 拓展、加深学生对“引用”这一修辞手法的积极作用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加深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的感性认识。
深入文本,找出作者概括不同时代不同诗体的体裁特点和风格特点的词语。 文内,作者又分别用哪些词语精练地道出了各类诗歌的语体特点和语言风格特点?
(见“说明”部分) 进一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圈划与感悟在全班交流。 这个环节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之一,主要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提炼和归纳的能力。
作业布置 下发有关中国诗歌发展的补充资料,扩大阅读量;鼓励学生上网浏览,增加对古诗发展的大致脉络的了解。 完成作业。 培养与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加积累,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诗歌的兴趣与感情。
思路点拨
一.根据文章表述层次的顺序,可以较为容易地梳理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大致历程。即:四言、五言古、七言古、五言律、七言律、五言绝、七言绝。本篇大致可分为以下九个层次。
1、第一层次,用简约的语言概述了诗赋之间的风格特点与区别。
2、第二层次,概述古诗的分类可以从诗体与风格两个角度入手。
3、第三层次,阐述了四言体的风格及风格形成的诗体上的原因。引用《诗薮》的评论是为了说明风格形成的原因。此外,还交代了四言体兴起的原因。
4、第四层次,在与四言体比较的过程重,阐述了五言古诗的风格与诗体的差异。强调了五言诗体突出的表现力。引用钟嵘《诗品序》的评论,在于说明五言突出的表现力。引用《诗薮》的评价,在于说明五言诗体在表现力方面的突出价值。引用的诗句(有片段和全诗)在于形象地证明上述的评价。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