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师手记(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一、导入新课
单元知识介绍: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小说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小说的学习方法:(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二)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小说中由活泼可爱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时候,甚至会觉得鲁迅是中国人的噩梦——人性中的一切在他的作品中都无从遁形,高贵的、卑微的,所有的魂灵都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不得去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我们来看看,在这篇小说里先生又向我们展现了看样的灵魂——
二、走近大师
⒈走近作者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xx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xx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xx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设计意图:充分了解作者,拓展学生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