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2019-09-12

生6说:“从‘相关链接’上我们知道‘1947年7月,奥斯威辛集中营旧址被辟为揭露纳粹战争罪行的博物馆’,这告诉我们作者所写确系作者直接或间接的所见所闻。”
  “你所说的‘间接的所见所闻’是什么意思?小说不也是可以写间接所见所闻吗?”我灵机一动,继续问。
生6说:“我所说的‘间接的所见所闻’是指作者听导游所说和博物馆所记的人或事。”“导游所说是真是假?博物馆呢?”似乎看到一线曙光的我连忙追问。
生7说:“导游所说、博物馆所记都是真的,有历史记载为证。”
  “那小说呢?”我意犹未尽地问。
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之后,一名幸存者在整理死难者的眼镜
  “小说可以虚构。”一群学生回答说。到此,本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这是学生帮我完成的,或者说是师生共同解决的。
  上述三个问题及解决情况是我始料未及的,但这一过程又令我欣喜。因为我从中看到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智慧。
  教后反思,感慨有三:第一,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智慧不可小视,学生同教师一样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大有挖掘的空间。第二,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自主阅读中产生的个性问题,不能仅看结果,更要注意思维的过程;察微知著,因势利导。第三,教师要正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要勇于与学生一起成长。

《唐山大地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了解唐山大地震的惨烈程度,思考地震带给了人们什么。
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概括、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地震留给人们的思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XX年我国人民抗击“非典”过程中涌现出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导入课文。
导语:1976年,我国也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大灾难——唐山大地震,具体情形如何请看第4课《唐山大地震》(节选)。
二、探究
老师组织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探究形式可由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
问题1:地震后的看守所是怎样的?犯人为什么没有逃跑,反而去救人?
问题2:地震后资希圣和那些盲人在干什么?
问题3:“大户”是怎样形成的?“大户”的解体说明了什么?
问题4:文中抒情性的文字很少,但从字里行间却能感受到作者的感情,结合具体例子谈谈你的理解。(可由此延伸至有关报告文学的知识)
三、小结
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是巨大的,可人们面对灾难的勇气却是值得敬佩的。但,灾难之前的人们是否一无所知,怎样让灾难受损的程度降至最低,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人们去思索。
四、迁移
人类历史长河中有数不尽的灾难,有人类自己的流血冲突,有自然带给人类的无情毁灭。那么,人类应如何与自然相处呢?(引入对防震抗震、自然资源、环保等问题的讨论。可择其一,视时间而定。)
五、总结
从地震带给人们教训的角度总结。

《中国现代诗二首(一)•死水》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鉴赏本诗借物描写抒情曲折达意的协作特点。
教学重点:以美为丑、以美写丑的技巧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七子之歌》你们会唱吗?(齐唱)作者是谁?
二.闻一多简介:现代诗人,著名学者、民主战士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我们要写闻一多颂!”(毛泽东)

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