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2019-09-12

在记者、在亲历过纳粹在这里暴虐地屠戮妇婴和无辜人民的恶行的人那里,文章开头描写的令人惬意的景象仍然是“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在奥斯威辛,在这块曾经血流成河的地方,尽管“太阳和煦、明亮”,但蒙在人们心头的阴霾,依旧难以清除!
5作者报道集中营,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与直接写展览本身相比,这样写所特有的表现力在哪里?
写参观者的表现是侧面描写,它对写奥斯威辛的状况有衬托作用。毫无疑问,奥斯威辛集中营,在许多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的心中,就是“恐怖”的代名词了。无需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粘满无辜者鲜血的刑具怎样令人望而战栗,单是参观者所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的精神震撼了!
五、教师总结
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距离我们已经很远了。现在,我们正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让战争的阴霾再次笼罩在我们头上。

 “想到的”还是“看到的”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启示
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大门
  我在讲述语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一册课文《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时,学生在课上提出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作者在写所见到的成千上万张照片时,为什么特别强调那个年轻、可爱、微笑的姑娘?”本着新课改的精神,我请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1说:“年轻、可爱、微笑的姑娘的无端被杀,更反衬了法西斯分子的残忍。”
生2说:“俗话说:‘出手不打笑脸人。’法西斯的这种暴行,更证明了他们的无人性,他们是一群疯子。”
生3说:“从写作的角度来说,这是在面的概括后的点的强化。”
如此回答,反映了学生准确的理解能力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说‘在奥斯威辛,没有地方可以祈祷。’?”
生1说:“奥斯威辛是一座人间地狱,这里没有上帝。”
生2说:“在如此地狱,上帝既无立足之地,也无能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囚房为力。”
生3说:“在种族被灭绝的地方,不仅人性被灭绝,文化、信仰也被灭绝了。”
这三个答案渐进延伸,愈进愈深刻。真令我有些不敢相信。
  第三个问题:“作者所写,是作者亲眼所见
还是作者想出来的?”
  这个问题涉及到我因尚未找到切入口而在前两篇课文中有意回避、但是对于本单元而言又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新闻与文学作品的区别。现在学生思考的触角已经探入这个区域,我不能回避。有上面两个问题圆满解决的鼓舞,我决定把这个问题也交给学生——也许他们能帮助我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自由讨论五分钟后,我请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开始阐述所持观点的依据。
生1说:“XX年过去了,还会有尸体堆放不腐烂吗?”——想到的
生2说:“头发、小鞋因为数量多,不会那么快腐烂。”——看到的
生3说:“‘重新修复的毒气室’,‘废墟上长满了雏菊’”——想到的
生4说:“一条长廊,一排排面孔从墙上死盯着你。”——看到的
生5说:“他看到好多木箱”——看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的部分幸存者
生7说“木箱里要塞进5到10名女囚,难道木箱里还会有女囚吗?”——想到的
  思考着学生的发言,我既为他们能基于文本进行探究而高兴,又为他们忽略课后的相关信息而不安。“请同学们注意文后的‘相关链接’。”我忍不住提示他们。

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