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 教学设计

2019-09-10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北宋苏洵非议荆轲“始速祸焉”。南宋鲍彪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肯定荆轲的人也很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课堂小结
《荆轲刺秦王》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我们要学习这种写法,在作文时加以运用。
作业设计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对于同一个问题,多换几个思考的角度,也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会有“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
1.在你眼中,荆轲是怎样的一个人?
2.陶渊明有诗评价荆轲刺秦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荆轲笑骂秦王说:“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也有人认为“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使得荆轲仓促成行,造成行刺秦王失败……你认为荆轲刺秦王为什么没有成功呢?
3.你认为荆轲应该刺秦王吗?“刺秦”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如何看待“刺秦”这一事件呢?
板书设计
开端:行刺缘起
发展:行刺准备
高潮:廷刺秦王
结局:荆轲被斩
第二课时
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文言知识,对人物形象作了一些分析,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本文。
文本解读
合作探究
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明确: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能力提升
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1)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全句意为:秦王必定高兴地接见我。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3)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4)函封之: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5)乃为装遣荆轲: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6)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