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今世的证据

2019-08-01
15—4样归于沉寂。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第三部分:当故乡的一切面目全非,自己对故乡的记忆也随之全部被埋藏。自己曾经的生活经历好像对今天的生活已经没有了意义。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们会长久地留存在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否则,就如结尾所言,人只能在“虚无”中了。]最后一小段,既是对上文的总结,又是全文主题的升华,短短的一句话,含义非常深刻,它从对日常生活的思考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当故乡,也就是一个人生命的印记不复存在时,他的生命,他的历史也就成了一片虚空,他没有根也就没有了寄托与归宿,没有了通向未来的方向。第四部分:当家园废失,我们已经找不到家。                     ①选自《风中的院门》,上海文艺出版社XX年版。有改动。刘亮程,生于1962年,新疆沙湾县人。 ② 圈(juùn ),养猪羊等牲畜的建筑,有棚有栏。③夯(hāng)砸实地基用的工具或机械,有木夯、石夯、铁夯等。读后须品味主旨:作者反复表达一种自责之情:因为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因而对自己曾经的生活发生了怀疑,找不到了回家的路。实际上,作者是在告诉我们:要珍惜曾经的环境,珍惜经历的一切,珍惜我们的家园,因为它们是我们回归精神家园的必由之路。文法:1.身边小事皆可入文,村中动静皆可成诗。在刘亮程的意识世界里,小到蚂蚁、尘埃,大到高山、大海,它们都有和人一样的生命和思想,和人是平等的。本文也有所体现:与草、土墙、房子对话,目光锁定在一根榆木桩、一缕阳光,它们都和作者同呼吸共命运,互为证明,让人不觉间眼光为之拓宽,发现世界的生机。2. 语言独特,富有生命感和张力。著名评论家陈柏中指出,刘亮程的散文语言独特,它既不是汉族的土语方言,也不是文诌诌的书面语言,而是生命中的极富张力的语言,又经过了淘洗,很干脆、清爽和优雅,流泻出了一种生命的美。结构:第一部分(1~3段),自责:离开故土的时候,没有善待自己熟悉的一切。                                                                  导致第二部分(4~6段),没有了陪伴自己成长的证据,自己以往的生活没法证实,自己对过去也产生了怀疑。                                   结论

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