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三阅读与鉴赏教案(共33课时)

2019-06-01

五、作业
本板块有两篇文章都有关于四季景物的描写,分别从文章中找出来,对比分析这些描写各自从什么角度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的?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何在?
(取景范围\写作目的\写作手法)
           
四季景物的描写 取景范围 写作目的 写作手法
祖国山川颂 对象是祖国,在普遍意义上写季节更替中景色的变化,选取的也多是体现季节特征的事物。 赞美祖国,赞美祖国的四季美景。 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将人们的心情穿插其中,形成不同色调与气氛的意境与场景。
肖邦故园 只写一处的景物变化,选取对象受到限制,虽然也有对四季景色的一般性描写,但更多的是具有肖邦故园特色的风景。 写景物是为了写人、写音乐,四季不同的景色就是肖邦不同的旋律。 比喻,拟人,通感

六.板书设计
   过去        现在         影响
 
             简朴        圣地       清流、源泉
肖邦故园       清寒        殿堂       精神享受
简陋       古迹       斗争武器
                   
教后记:

本课意在突出肖邦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肖邦故园这个线索,引导学生对肖邦的祖国波兰以及他的传奇人生经历、音乐创作有个具体深刻的认识,以此来突出肖邦故园对肖邦音乐创作的影响,明确肖邦的爱国主义激情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的音乐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波兰,而是影响了欧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压迫的民族。

返回目录
第四课时《发现》
教学目标:
1、深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2、能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根据作者的经历和有关创作背景,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诗歌表达的情感。
3、能根据对诗歌的理解,设计诵读方案,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闻一多的《发现》
    1、指名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
    2、鉴赏诗歌不能只注意文本,就事论事,还应了解作者生平、思想状况,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别是有关创作背景,这样才能准确理解作品。这就是孟子说的“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了解《发现》的创作背景。思考:诗人“发现”了什么?借助了哪些意象描写自己的发现?这些意象说明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