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杂谈

2019-05-26

【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玉城中学 王针桂】
〖语文模糊教学艺术例谈•感悟与意会:体验语文教学的诗性情怀〗
汉语注重感悟,长于非逻辑的心灵观照,因为汉字是一种音形义兼备的文字,所以具有超语言性。语文阅读材料中的语言主要是文学语言。文学语言具有模糊性,在模糊性中求准确,在准确中蕴藏模糊,这是汉语超语言性的体现,也是汉语言阅读材料具有多义性的表现,而这种多义性最终又会导致一种模糊体验。教材中选取了大量这样的作品,要想让学生把握作品如此丰富多彩的意义,咬文嚼字、讲深讲透是不可能实现的,教师应学会引导学生进行感悟与意会。通常讲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正是传承已久的语文教学方法。这种意会与感悟,也是模糊理论在教学中的典型运用方法,它揭示出语文学习对文章书面语言符号系统的理解,是经由模糊而渐至精确,又到高层次的模糊,再到高层次的精确的认识过程,并终至以“得意”为目的。这也是一个“悟”的过程,由“迷蒙”到“清晰”,在字里行间穿行,由言而象而意,求真、启善、审美,从而悟得敏锐、细腻、独特。
例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一句单独地看,似乎难以确切把握其真正含义:作者觉得自由的人到底是要想还是不想?这样说不是矛盾的吗?显然,弄清这些“模糊点”是感悟作者复杂深沉情感的关键。教学时我们似乎无法对这简短的一句话进行语义剖析、词义索解,也没理由引经据典、知人论世去考证一番。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用心去品悟感受一番,稍有点生活经验的人便能体会到其间的复杂情怀:对一个背负沉重生活负担、心理压抑的中年知识分子而言,“什么都可以想”意味着思想的无拘无束,“什么都可以不想”意味着生活的无忧无虑。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自由之境啊!
由此可以看出,阅读教学所具有的模糊性,实际上是教师引导学生依照言语作品的不确定性进行笼统认知与模糊理解。它以其更广泛、完美与高效的特征,使学生与文本迅速沟通起来,促使学生更深切地把握言语作品的整体寓意,从而获得更充分的审美感受。
──原载《阅读与鉴赏(教研)》,2007年第09期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