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杂谈
2019-05-263、课堂中确定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课堂是公开的,是大家的,那教师和学生都应明白自己的角色在随时变化。传统的教学学生的角色就只有“学生”的角色。不,学生是未来社会中各种角色的雏品,那我们教育者就应培养学生各种角色。课堂里学生的角色:学生,老师,评论家,演讲家,合作者,各级领导,倾听者等角色。而老师的角色:老师,学生,裁判,演讲家,倾听者,评论家,组织者等角色。
我上《荷塘月色》赏析文章的“画面美”时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每两组分别负责一段落欣赏,具体分析这个段落写景的妙处。
问题出示:
⑴ 文章写了那些具体的景物?
⑵ 体现了景物什么样的特征?
⑶ 运用了哪些写景的技巧?
讨论分析,要求人人发言。以学习小组长领头,请每小组派人发言。其他组讨论,各组内人可以补充,并根据每组发言时合作的情况教师以评学习分。
生1:第4节主要学习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
生2:文章写有动有静。
生3:第5节写的月色。
生4:第6节写的荷塘四周的景色。
师:同学们分析了这些,你们感觉到他们分析的都是文章中的──
生:比较浅显易懂的地方。
师:我们应该更深入地体味他的美的特征,写作的技巧,我们自由的品味4-6节(学生自由朗读)
生1:我觉得文章中没写一个‘月’字。但是我觉得文章每处都在写‘月’。
师:好!为什么?
生;那‘叶子’花朵的情感,碧绿的波浪都是月色照射下才能形成的。
生2:我认为就像《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句子──“底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相似之处。
师:好,真不错!还有吗?
生3:文章写景时有浓笔也有淡笔。写荷塘时较浓,写树上的蝉虫的声时较淡
生4:文章用了大量的叠词,“田田”“甜甜”
生5:文章用量词多,“一层”,“一团”,“一两点”。
师:同学讲了不少,你听了能综合吗?请讲给同桌听,另外的补充。等会请一方的两个同学一起起来总结。并评论他们总结得怎样?这样,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角色和转换可师生的角色,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地得到锻炼,为他们的思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在不自觉地就得到了新的思维训练,创造“灵感”就是经过千锤百炼时的瞬间产生的──创新就实现了!
【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蕉岭中学 谢东昌】
〖在感受美的基础上进行作文训练•利用审美媒介,创设审美情境〗
在语文阅读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特点,通过多种渠道,综合地、整体地对渲染气氛;或借助电化教学手段再现图画;或选取可供咀嚼回味的精彩片断,启发联想,让他们目注神驰,观此思彼,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去感知情境,把握形象,引想共鸣。精心创设审美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把学生从有我之境,带入到无我之境,变语文课文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影”。如讲《荷塘月色》,一开始就给学生描绘了一幅“月诳图”,创设了一个“遍地月华清辉”的特写的审美情境,从而把学生导入到一片融融的月色之中。随即又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古诗启开学生的审美心扉,使学生心驰神往,犹如进入了一个荷叶亭亭、荷花艳艳、荷香袅袅的优美境界。学生置身于这种特定的荷塘情境中,兴味盎然地带着一种对荷塘月色美景的憧憬和领略荷塘月夜风光的审美情感,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情感的共鸣。由此可见,创设审美情境,是语文阅读活动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运用这种审美情境来陶冶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从纯自然的语文情境中描述中走出来,从而致力于陶冶性审美情境的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