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地平线上》教案

2019-05-12

他产生于日出,却包含了落日的大悲情怀。作者用这个具有太阳精神的人来旁衬落日,也使得落日具有了英雄的感情。落日即将逝去,是为了再生!生生不息,是人间永恒不变的真理!
(3)作者在写了第三次落日后,为什么要提及匈奴和成吉思汗这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先补充讲一下匈奴外迁与成吉思汗西征的情况)
补充材料:
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蒙古族。生于1162年,卒于1227年。12XX年,进位蒙古帝国大汗(皇帝),统一蒙古各部落。在位期间,多次发动侵略战争,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为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之一。
明确:这些在西部土地上演绎的历史,因为日落一一再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了华夏民族在繁衍生息过程中经历的斗争。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具有同样的精神:不屈、执着地追求,坚信生是永恒的,哪怕都要逝去。——这是一种英雄精神。
   作用:①更凸现了落日的雄伟壮阔;
      ②增加了文化韵味和历史厚重感。
(4)作者在观赏第三次落日时,为什么会感到自己是多么卑微和平庸?   
明确:作者在观看日落时联想到了:匈奴铁骑早晨或黄昏时向西地平线绝尘而去;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横扫欧洲。这两者都给人一种雄壮、阔大的感觉。在这种独特的时空感受中,落日的背影显得分外壮美,历史的幻象和现实景象的辉映使作者感受到了一种渺小和平庸,落日所具有的丰厚的美学蕴涵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表现。
6:总结三次落日
三次落日描写:
第一次:表现了壮烈奔放之美,是一种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动;
第二次:是死亡前的精神写照,庄严,肃穆,神圣,是一种悲剧美;
第三次: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之美、厚重之美。
7:谈一谈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曾否像作者一样被自然深深地感动过呢?(生1、2、3……)
8:课文总结
席勒说:“真正美的东西,一定是生存于自然,另一方面,它要体现理想。”作者对落日的描写中引进历史文化典故,不仅仅是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文化韵味,更是对“大美”之本质面目的还原。
美丽的事物永远都是存在的,缺少的只是一双善于发现美丽的眼睛。其实,我们可能每天都跟美丽擦肩而过。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用我们的眼睛和心灵去观察,体悟自然和生活赋予我们人类的种种美好。愿所有的人每天都能感受到身边的最美。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