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拟人、动静结合
惊呆了
二
罗布淖尔荒原
颜色:血红
形状:一轮
庄严、神圣、悲剧感
(悲剧美)
对比衬托、先抑后扬
震撼了、掉下
泪来
罗曼•罗兰
三
阿勒泰草原
颜色:热烈的红,炫目的红;
形状 :在云背后挥舞魔杖
壮美、奇妙、神秘
(历史美)
侧面描写
惊骇、卑微、
平庸、感谢
匈奴民族、
成吉思汗
5:问题探讨
(先让学生谈一下自己认为哪一次落日写得好,并说明理由:然后就具体问题教师提出疑惑,让学生讨论思考)
(1)两次写到《泰坦尼克号》音乐,为什么之前作者只感到“梦幻般的死亡感觉”,之后“突然掉下泪来”,感到“死亡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明确:《泰坦尼克号》演绎的是一个荡气回肠的悲剧式的爱情故事,令人感伤又觉得非常悲壮。之前的落日,给作者苍白荒凉之感,一切都充满了死寂,加上荒凉寸草不生的罗布泊,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心情是低沉的,因而只感到“死亡的感觉”。而后来的落日突然变得血红,以至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红光,整个场景的基调是红色的,那是已干涸生命的复燃,是一种活力的体现,即将消失,仍不无庄严与尊严之感,让人肃然起敬。尤其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更显得重要,至少给了作者精神上的鼓励。
(2)罗曼•罗兰为什么对着太阳呼喊时热泪盈眶?课文作者为什么要提到罗曼•罗兰对约翰•克利斯多夫的塑造?(补充一下有关罗曼•罗兰与约翰•克利斯多夫的情况)
补充:罗曼•罗兰1866年生于克拉姆西。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在欧洲优秀的思想文化熏陶下,逐渐形成了热爱人类、热爱自由的人道主义思想。1893年后,罗曼•罗兰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索尔帮学校任教,在音乐评论和文学创作两个方面都有突出成就。19xx年完成其代表作品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斐声文坛,获19xx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坚持人道主义,反对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积极参加反法西斯、反侵略的进步群众运动。虽然他思想比较复杂,经历了漫长曲折的演变,但他始终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站在进步人类一边。巴黎光复后,他抱病参加纪念十月革命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庆典。此后不久即与世长辞。
《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小说写了主人公追求音乐梦想的执着而伟大的一生。“约”这个形象正是罗曼•罗兰有一次看到太阳从海平面上喷薄而出时构思成功的,“约”有着和太阳一样的性格和精神,是一个太阳式的英雄人物。同时他又是个悲剧式的人物,历经重重磨难而不被人理解,“约”在弥留之际这样说:“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歇吧。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再生!” 他身上既有日出的辉煌,又有日落的悲剧感。
明确:因为焦躁不安半年一朝得到而激动,也为发现约翰•克利斯多夫与太阳的共同点而激动。约翰•克利斯多夫是一位英雄式的人物,音乐家,剧作家,名满欧洲,经历了多重灾难,有着太阳一样的性格和精神。(用“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形象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