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作品写反动套子把别里科夫套“死”。
别里科夫是在与柯瓦连科吵架后气死的。这个“气”有两个方面:一是气在受到了柯瓦连科的怒骂和怒推。柯瓦连科把他骂得很凶,推得很重,他口舌上无力抗衡,拳脚上也不能相迎,一副狼狈相,又遭到女朋友哈哈大笑的奚落,人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侮辱。二是气在柯瓦连科明目张胆地乱套,并毫无顾忌,这是他气死的主要原因。十几年来,城里人都对别里科夫敬畏三分,不敢乱套,惟独柯瓦连科压而不服,言谈举止大出格,大乱套,别里科夫感到无力制止,“礼崩乐坏”,他痛心疾首,结果忧郁不堪,气急败坏,得病而死。他死死抱住套子不放,极力维护套子,最终为套子献出了生命,成为反动套子的殉葬品。
5.作者是如何表现别里科夫的?
明确:语言、肖像描写;环境和场景刻画。
6.为表现别里科夫,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夸张与讽刺的手法。突出表现别里科夫神经兮兮、荒唐可笑的外貌特征及内心世界;通过鲜明对照和精当的细节描写,突出表现了主人公虚弱、虚伪、自欺欺人的性格特,充分表现出契诃夫作为幽默讽刺大师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给人以启迪的同时又给人以极大的美的享受。
夸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夸张人物形象,像别里科夫这样整天躲在“套子”里的人,在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二是夸张人物的作用,说他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大家什么都不敢干。这些夸张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概括,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别里科夫是众多“套中人”的典型代表,而他对人们的压制,也是种种专制压迫的结果。
讽刺也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的夸张,嘲讽了“套中人”的丑陋和可憎;二是以戏剧化的情节,描写别里科夫可悲的下场。他生平最怕出乱子,结果乱子偏偏找上他,挺好的婚事让他自己无端搞出了“乱子”。
7.为达到夸张和讽刺的效果,课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比喻、夸张、反复、反问、讳饰等。
8.挑选相关重点语段,学生阅读并深入体会。
9.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我们是不是“套中人”?如果是,如果看待“套子”?
套子是一种比喻说法,也可以说是规矩,它实际上是指限制人的思维、行动的各种思想观念、纪律、法律、制度和生活环境(生活圈子),它对人的要求是“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无规矩不成方圆。
必要的、合理的套子是保持社会稳定秩序、推动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但是,套子也有负面作用,特别是落后、反动的套子,像枷锁,可以把人的手脚、思想套“死”。
契诃夫在作品中实际上提出了一个人的主体性问题。人是环境的产物,人也可以反抗环境。人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也不能完全愚昧无知地被套子套住,人应该有理性,要敢于怀疑,善于反思,跳出洞穴,破除迷信、盲从、奴性意识,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形成开放的眼光和主体意识。总而言之,人生要有约束的规矩,但不能作茧自缚;人必然进入生活圈子,但不能落入怪圈,这就是《套中人》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四、作业
把你自己对“套子”的认识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套中人
契诃夫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套子
讽刺 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