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小说塑造了一个顽固维护旧制度、旧生活、极端恐惧和反对生活中任何发展变化的典型人物,真实反映了19世纪末革命风暴即将来临、沙皇专制政府竭力维持反动统治、社会异常黑暗残酷的生活现状,表现作者对劳苦大众无限同情,对专制制度无比憎恶的思想感情,同时让人们坚信社会光明的未来,极大鼓舞起人们改变现实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合作探究
1.讨论: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别里科夫的形象──封闭、怀旧、胆小、多疑,唯政府之命是从,与周围一切事物敌对,是虚伪守旧的伪君子,成为一切害怕新生事物的人的代名词。
2.如何看待别里科夫的“恋爱风波”?
明确:从这场“恋爱风波”中,我们可以看到别里科夫连“结婚”的义务和责任都不敢承担了,就更不用说有“求婚”的勇气!在别里科夫枯竭的心灵里,连“该结婚”的念头都产生不出来了!至于真正的爱情,那就更是别里科夫无法理解的。──仅仅是一个该结婚的念头就弄得他一命呜呼了。这就有力地突出了别里科夫的性格。在这里,作家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是意味深长的。别里科夫跟真正的爱情是无缘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认识是多么深刻,对人物的刻画时多么准确到位。别里科夫的下场告诉我们:思想保守、头脑僵化的人,必然要被淘汰,旧制度、旧秩序终究会被埋葬。
3.别里科夫生活和思想上有哪些“套子”?
明确:(1)生活方面有形的套子。套鞋,雨伞,棉大衣,装怀表、小刀的套子,高高竖起的衣领,坐车支起车棚,用棉花堵耳朵眼,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字等。(2)思想方面的套子。教古代语言,老是歌颂过去,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千万别闹出乱子来”的口头禅等。
4.这些套子对别里科夫有什么影响?
明确:套子决定了别里科夫一生令人可笑、可厌的命运。
首先,契诃夫写生活套子把别里科夫套“蠢”。
本来,人在雨天出门,要打雨伞,穿雨鞋,这是生活常识。别里科夫竟天天装在这个套子里,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一年四季,不管天冷天热,有蚊子没蚊子,“床上挂着帐子。”他找对象,准备结婚,并不是出于内在情感需要,而是为了不乱“男大当婚”的俗套。他的口头禅就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即“千万别乱套啊!”他满脑子世俗成见,一旦适应一种套子,一种生活方式,就把这种方式死搬硬套到各种生活之中,主观脱离客观,有着像堂吉诃德一样的愚蠢,套子已使他完全失去了主体意识,失去了理性。
其次,作者写反动套子把别里科夫套“坏”。
小说写于1898年,当时俄国沙皇政府实行白色恐怖和高压政策,经常颁发限制人们思想、行为的法律、法令。别里科夫是一个普通中学教师、其貌不扬,人们对其不屑一顾,大家甚至不能想象他是一个可以结婚的人。然而,他在沙皇各种套子的束缚下,心地变坏了,成为沙皇统治的鹰犬。他不但自己视报纸上的条文为金科玉律,而且还要求别人也落入圈套。“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轨、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如一个同事参加祈祷式去迟了,中学生顽皮闹事,“在教务会议上,他那种慎重,那种多疑,那种纯粹套子式的论调,简直压得我们透不过气。”由于他搬出沙皇的法律条文压人,随时都可能向上面汇报,出卖人,大家都怕他。“太太们到礼拜六不办家庭戏剧晚会,因为怕他听见;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这个城市在他生活的十五年间,全城的人“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足见别里科夫对人们危害之大。这个小人物凭借套子的威力,发挥着对人们的震慑作用。他在和柯瓦连科吵架时,口口声声要把谈话内容报告校长,并威胁说:“这事又会传到督学的耳朵里……这还会有好下场吗?”这完全露出了他一副沙皇套子忠实走狗的嘴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