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2019-04-21

    明确:声色的角度能很好的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点。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入其境。
  (3)描写了哪些秋声和秋色?(分两组找,讨论)
    ①明确:色: 碧空 蓝朵 黄中带白 青布 淡绿微黄
    提问:a、本文选择的秋色又有什么特点?(颜色的格调)
    明确:冷色调。用青蓝色 ,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
          b、落槐为何也是秋色呢?
    明确:它的花白里透黄,突出了秋天的特点,与文中描写的其他颜色格调一致。
          c、面对这样的色彩与景物,你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感受?
    明确:冷清。处处散发着丝丝的凉意。
    ②明确:声:帚声 衰弱的蝉声 风雨声 人声
          a、如果说,秋色的描写是“清”;那么,秋声呢?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静。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
          b、写了秋声,为什么我们还说它静呢?
    明确:反衬。在秋天的故都,在那无际的碧天下,连小虫的鸣叫、扫帚扫街这样的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衬出故都的寂静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艺术家们往往用这种以静衬动的艺术辨证法来取得更强的表达效果。我们在《荷塘月色》中已经接触过这种用法,用蛙鸣来衬托月下荷塘的幽静。
    c、举一个例来说一说:
    如看到扫帚的丝纹,为何也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细微的声音?精细的丝纹,灰土上一条条的痕迹。我们仿佛看到了扫街的在树影下清闲的挥动着扫帚,听到了灰土与落叶发出的沙沙的轻微的声音。这不正折射出故都秋景的寂寞与衰败吗?
    d、在看到冷清的色彩后,又听到这微漠的声响,作者又会有怎样的感觉?
    明确:更加孤独,凄冷。息列索落的秋风秋雨之日,伴着衰弱的蝉声的天籁,和着鸽哨的鸣叫,远处传来荒野的钟声,作者连细微的扫帚声也仿佛听得真真切切。“这次第,怎一个‘静’字了得!”
    四、揣摩感悟
    1、秋色冷清,秋声寂寞,作者在这样清静的秋色秋声里品味到一种什么样的秋味呢?我们大家已经抓住秋景的特点对景物进行了分析,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中去体味,去揣摩,去感悟!
    意境是什么呢?意境是内在的情趣与外在景物的融合。包括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境,即眼前之景;二是意,即心中之情;情景相生。景物本来是没有感情的,作者带着某种特定的感情来看景物,那么景物就染上了作者的感情。感情的不同则对于同一景物的观感也不相同。这就是我们美学上常说的“移情作用”。
    下面,我们就深入作品中的意境,观景而察情。看到第三段,请全体女同学诵读,这是故都小院秋天的清晨之景。男同学在听的时候试着概括一下客观的景。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