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起源

2019-04-12

二、课文析读
1.“导言”的导读
在绪论(即《〈物种起源〉导言》)中,达尔文介绍了他一生中两件后来导源出进化学说的最为重大的科学实践,一是1831年刚刚从剑桥大学基督学院获得神学学位后便以博物学者身份投身于历时五年的贝格尔号军舰环球旅行。广泛搜集和深入观察所得来的大量自然界中物种变化的事实,对年轻达尔文头脑中的自然神学观念产生了强烈撞击。此后的三年间(1836年至1839年),他认真思考了由这次环球考察所提出的种种问题,最终放弃了神学信仰。他在回忆录中记道:“正是在1836年至1839年间,我逐渐认识到,《旧约全书》中有明显仿造世界历史的东西……我逐渐不再相信基督是神的化身以至最后完全不信神了。”1837年7月至1838年2月他撰写了两篇物种演变的笔记,至此,他已认识到所有物种决非上帝所造,而是由先前存在的其他物种逐渐演变的结果。导致达尔文学说诞生的另一长期实践是他在作物的人工培植和家养动物人工饲养上直接和间接的工作经验。我们都知道,达尔文进化论的精髓是自然选择理论。然而,自然选择是一个缓慢的自然过程,很难在短促的人生中直接观察得到。于是,作者从与自然选择异曲同工的人工选择入手,先论证家养动植物的微小变异,为了适应人类本身的某种需要而不断被人为“选择”和积累,从而产生了新品种,以至新物种。正是达尔文这种广博而精细的对人工选择的深入观察,为科学界接受他的自然选择理论开启了半扇大门。
由物种可变或生物演化的观念到真正创立一个有说服力的进化理论,还必须解决生物演化的机制和驱动力的问题。在达尔文之前,拉马克等一批早期进化论者也曾试图探索生物演化的机制,但均未成功。正在这时,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恰如捅破了一层窗户纸,给达尔文带来很大的启迪,催生了“生存斗争、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理论的形成。他在回忆录中写道:“1838年10月……为了消遣,我偶尔翻阅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按当时对各种动植物生活方式的观察,我已胸有成竹,完全能够正确估价这种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着的生存斗争的意义。于是,我头脑马上便形成了这样一个想法:在这种生存斗争条件下,有利变异必然趋于保存,而不利变异应该趋于消亡,其结果必然导致新物种的形成。于是,我终于形成了一个能用来指导我工作的理论。”他所说的这个“理论”,就是他本人后来逐步完善的自然选择理论。
(节选自舒德于等译的《物种起源》)
2.《〈物种起源〉导言》的语言特点
本文语言准确、严密、清晰、周密。如“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与这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得到一些结果。”该句中标出时间,说明了思想的萌发由来已久;“搜集”“整理研究”,指出了开展工作的必备环节;“耐心”“各种材料”,强调了搜集过程的关键条件;“也许”“一些”,表达了估计成果的审慎态度。可见,词语的选择、意思的表达,相当准确而严谨;“我从事本题研究的初期,就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当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着手,果然没有使我失望,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一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研究应从人工饲养和栽培入手,立足于实际经验,言之有据,虽不够完善,但提供了线索,且这线索对于处理问题(包括“复杂事件”)是最好最有效的。这其中既洋溢着高度的自信,也包含着审慎的求实精神,可见其复杂周密;“虽然许多事实现在还是不清楚,而且在未来长期内也还弄不清楚,但是我们经过精细的研究和冷静的判断,可以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的错误。”迄今所取得的结论,虽然还远不足解释全部事实,但对于否定创造论都是足够的了,否定是建立在精细研究和冷静判断基础上的。“精细”表现研究的科学,“冷静”反映判断的客观,因而足可“断言”。其特色是观点鲜明、态度坚决、措辞精当、表达周密。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