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2019-04-08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启发学生通过分析句子的语言形式来理解它的思想内容的:
(1)去枝叶,找主干。由于这一复杂长句附加成分和特殊成分多,枝繁叶茂,粗略一看往往不得要领,抓不住句子的主要意思。我就启发学生用简缩的方法,去枝叶,找主干。同学们经过分析找到了这个句子的主干:“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其余都是依附于这个主干的枝叶,起修饰和说明作用的。找到了这个主干,我再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即这个复杂长句)在全文的地位和作用。全文的中心是赞颂马克思一生的丰功伟绩,文中具体论述了马克思理论上的伟大贡献和实践上的光辉业绩。理论上写了三个方面的“发现”,而这一长句则是理论上的第一个发现──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样,抓住了这一长句的主干,就帮助学生理清了全文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分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进而认识马克思伟大的历史功绩。
(2)抓主干,理枝叶。去枝叶,是为了鲜明地突出主干。抓住主干以后,又须回过头来清理枝叶。繁茂的枝叶是为了更准确、更丰满、更生动地表现主干的思想内容的。我启发学生弄清“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这一比喻是修饰主干中“发现”一词的状语,突出了马克思这一发现的伟大历史意义。状语的提前,则对意义的伟大更进一步起了强调作用。这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的这一发现,在人类认识史上是一次划时代的大飞跃,开辟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无限广阔的前景。“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是插说部分,对上文“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作补充说明。而冒号以后的文字,则与“简单事实”构成复指成分,突出了对马克思这一伟大发现内容上的具体阐述。
(3)通过准确、鲜明、生动的关键词语挖掘思想内容。在插说中,恩格斯用“繁芜丛杂”“掩盖”等词语,深刻地揭露了唯心史观的反动本质。为什么说历来的意识形态“繁芜丛杂”呢?它们为什么要“掩盖”这一简单事实呢?我引导学生理解“繁芜丛杂”是形容历来唯心史观的谎言邪说的五花八门,形形色色;“掩盖”是揭露唯心史观故意歪曲事物真相以适应剥削阶级需要的卑劣行径。这里用反动意识形态为剥削散布重重迷雾来反衬马克思从简单事实中揭示真理所经历的复杂斗争和所具有的伟大意义。“繁芜丛杂”和“掩盖”中的比拟用得十分生动。
“经济发展阶段”之前,一连贯之以“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三个定语,限制非常严密,语言非常准确。这明确地阐述了“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经济发展阶段”这一关系。
(4)通过分析关联词语看逻辑推理过程这句话冒号以后的内容,包含了三层意思:①物质决定精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资料的生产,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③必须由经济基础解释上层建筑,而不是由上层建筑来解释经济基础。
第一层,使用了由关联词语“首先必须……然后才能……”所构成的条件关系复句来表达物质决定精神的基本观点。第二层,使用了“从而”来揭示“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这一因果关系。第三层,则用“……而……”这一表示对比的联合复句来阐述如何解释上层建筑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