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学案

2019-03-22

5、诗人写“神女”之“惊”,对赞颂“宏图”有什么作用》不写“长江流水”,而写“巫山云雨”,用意何在?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虞 美 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谈谈“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意思。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
3、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高考链接
(XX年上海高考试题)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10)
望 海 楼①
米 芾
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白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的地方。
1、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 。
2、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
和 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3、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4、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
答案提示:
1、烘托望海楼的高峻。(这是衬托手法的运用)
2、“三峡”和“六朝”,一个是地理概念,一个是年代概念,是两个不同的纬度,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思考,所填空应该是:空间、时间。
3、b
4、这首诗的颈联所写的角度不止两个,如“红日”和“白烟”是从色彩角度,“画角”则是从声音的角度,而“催”和“起”则是从动态的角度等,但根据题目要求只要回答出两点就可以了。
1 沁园春 长沙•参考答案
【课内精练】
1、(1)立、看、怅、问 (2)d (3)a (4)a (5)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6)头、流、由、浮押ou韵
2、下片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选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全诗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形象回答——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选旧世界的青年革命者。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橘子洲曾是诗人与众多革命同志聚会的地方,它见证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旧地重游,自然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一个“恰”字,总领七句。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这几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高浪急,连船只行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
【课外强化】一、1、d 2、a 3、d 4、a 5、写“神女”之“惊”,起到了有力的烘托作用,表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与宏伟气势,是前无古人的。加入这浪漫的一笔,显示“宏图”之“起”所具有的惊天地、动鬼神的巨大威势,使词的境界更为雄放神奇,增强了感染力。另:用“截断巫山云雨”一句,妙处有三:一是与后边的“神女”相联系;二是反衬出“西江石壁”之高,连天上的云也阻截住了;三是反衬出人民气魄和力量之大,敢于挡住“神女”的行路,因为传说中的“神女”是早晨为云,晚上为雨。可见诗人对神话传说的点化是巧妙的。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