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单元说明

2019-03-22

总的看来,这些作品,有叙事诗,也有抒情诗;有民歌,也有文人创作;有鸿篇巨制,也有短小之作;有四言、五言,还有骚体。其中,《诗经》《楚辞》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重要源头,五言诗的产生与发展,又为唐代五言格律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让学生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初步领会到不同节奏产生的不同情味。《诗经》是四言诗,由两个二字节拍构成诗句,读起来整齐而缺少变化;以《离骚》为代表的骚体诗,情况比较复杂,一般是由二字节奏和三字节奏组合,有的诗句是两个节拍,有的是三个节拍,上下句之间往往用“兮”字,读起来参差错落有变化而又不乏韵律感;五言诗也是二字节奏和三字节奏相组合,有两个节拍,读起来较活泼,韵律感强。
第二,要分清《诗经》《楚辞》里特有的语助词、语气词等,否则容易造成理解错误。如“于嗟鸠兮”(语气词),“言既遂矣”(助词),“静言思之”(助词),“薇亦作止”“岁亦莫止”(助词),“薇亦作止”“岁亦莫止”(语气词),“謇朝谇而夕替”(语气词),等等。
第三,《〈诗经〉两首》和《离骚》里,生僻字及意义特殊的词语出现的频率高,给学生初步疏通诗意造成了不小的困难。如“匪我愆期”里的“愆”的意思,“将子无怒”里“将”的读音和意义,“忧心孔疚”中“疚”的意义,“偭规矩而改错”中“偭”的读音和意义等。教师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对照课文注释理解诗意,并把一些字词的读音和意义记住。这样做既是他们完成这两课的学习任务所必需的,也对他们以后阅读《诗经》《楚辞》具有方法上的借鉴意义。
第四,在课后的“研讨与练习”里,出现了不少如揣摩精彩语句(或诗句)、总结句式特点、体味精妙用词等题目。这些题目,让学生初步进入语言的内部,去探寻语言运用的奥妙,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及语感都很有好处。努力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是这套教材有意识的追求。
第二单元第五,对于作品的思想感情及人物形象的评价,要让学生从具体历史背景出发,立足文本,而不能凭自己的臆测乃至好恶去曲解作品。此外,本单元所选的作品都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华,体现了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时应以发掘诗文里积极的、优秀的内涵为主,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和教育。

第三单元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写景记游的散文。教师教学这一单元,应该先从我国散文发展史的高度审视这几篇文章,以便对整个单元选文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有一个完整的把握。
我国古代散文的产生是从简单的记事开始的,逐渐发展而有叙事记人的史传散文,而有议论政事、阐释哲理的诸子散文。写景记游之作比较后出,正如绘画中人像、佛像中出现的山石、树木背景一样。写景散文初起时难免体制短小,描写简单,像“逝者如斯”“松柏后凋”的联想与比喻,应该说只是写景状物的一种胚胎因素,主旨在于表达自己的志向与操守。到了东晋时期,世事乱离,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们仰慕老庄思想,追求清玄之风,逃避现实,寄情山水。与诗歌创作演变的步调相一致,描写山川景物、记叙观赏游历的散文也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唐宋时期,文人的生活范围更宽,文化修养更高,审美能力更强,于是自觉的山水游记便大量涌现,唐宋古文八大家描写山水、记叙游历的作品极为丰富,是散文史上的一个亮点,影响所及直至明清而不衰。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