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 说》学案

2019-03-06

  四、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解析:“师道之不传”是主语,谓语是“久”字,这个“久”字本是“传”的状语,“师道久不传矣”,今为突出“久”的意思,而将它移到谓语的位置上,借以加强“久”字的分量。句末语气助词“矣”字表示对上述现象的肯定,可以讲作“了”;句中语气助词“也”字放在主语后面,作用是略作停顿,以缓宕语气,可以讲作“啊”。前面说过,“之”是结构助词,置于主语谓语之间,作用是取消这个主谓结构的独立性(只作句子的一个成分),因而也就表示了未完的语气。这样用的“之”字,一般可以不译出。下面是带“之”字的主谓词组作句子成分的例子:“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作主语。)“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作宾语。)“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全句的主语是“欲人之无惑”,“人之无惑”作“欲”的宾语。)
  五、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解析:对比关系二重复句,第二层都是转折关系先分析分号前的这一部分(分号后的这一部分结构相同)。“古之圣人”是主语,“其出人也远矣”是谓语。这谓语本身也是个主谓结构,“其出人也”是主语,“远矣”是谓语。“其出人也”的本身又是个主谓结构,“其”(等于“彼之”)是主语,“出人也”是谓语。——这个句子,结构上包孕了三个主谓结构,一层套一层;三个主谓结构分别处在三个层次之中,不在一个平面上,这是值得注意的。
“其出人也远矣”的“其”指“古之圣人”。这里为什么不直接说“古之圣人之出人也远矣”,而要采取现在的形式,把“古之圣人”提到句子头上,然后用“其”字复指一下呢?这是因为下一分句“犹且从师而问焉”也要以“古之圣人”为主语,采取现在的形式,让“古之圣人”一开始就处在主语的位置上,既可避免重复“古之圣人”,又可以使得“古之圣人”地位突出,并跟“今之众人”进行对比。
“其出人也远矣”,结构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相同,可参看那一句的说明。这个分句原是从“古之圣人远出人矣”转换来的,为了强调“远”的语意,就把它从状语的位置挪到谓语上(谓语提供新的信息),同时通过“其”字,把“古之圣人出人”改为“其出人也”(等于“彼之出人也”,是一个以“出人”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作主语)。经过这一番改造,句子表达的重点就分别突出来了。“出人”是“出于人”的省略,意思是“高出于众人”。成语有“出类拔萃”。下句的“下圣人”是“下于圣人”的省略,意思是低于圣人,比圣人低。
“耻学于师”,“耻”是动词,这里是意动用法,以“学于师”为宾语,意思是以学于师为耻,把向老师学习当作可耻的事。读的时候,“学于师”最好连续:耻——学于师。
这个句子的另一种分析法是:把“古之圣人”看作“其”的同位,即“其”复指“古之圣人”,“古之圣人”和“其”同位作主语。

  六、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解析:单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是个名词性词组。“所以”的作用,前面已经说明,“所”同介词“以”结合后再同动词或动宾词组组成“所以•动”结构,用来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处所,相关的对象或行为,赖以实现的手段、方法等。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意思是“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这里,“所以•动”所修饰的中心词“原因”,原来是介词“以”的宾语。介词照例要带个宾语,这里“以”后没有出现宾语,就是因为这个宾语已经转为“所以•动”修饰的中心词了。有时中心词不直接出现,一般用“者”字来代;若连“者”字也省了,我们就得按意思加以补足才明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这里,根据“以”当“因”讲,应补出中心词“原因”。“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这里,根据“以”当“用”讲,补出中心词“办法”;“所以距子”,即用来抵挡你的办法。“愚人之所以为愚”结构相同。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