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禅山记
2019-03-06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早在庆历三年(1043),他就抨击西昆派的代表人物杨亿、刘筠“以其文词染当世,学者迷其端原”,批判他们的文风“无文章黼黻之序”(《张刑部诗序》)。后来他的文学观随着变法思想的形成而明显地表现出功利主义的倾向。他的文学主张的核心是:“文章合用世”(《送董传》),“务为有补于世”(《上人书》)。但不否定修辞技巧的作用:“容(形式美)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同前)他的文学创作正是这种主张的具体实践。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创作以论说文的成就最为突出。大致可以分为四类:①直接向皇帝陈述政见的奏议。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批评北宋中叶整个官僚政治制度的腐败现象,提出法先王之意,主张“改易更革”;《本朝百年无事劄子》系统地阐述仁宗在位41年间的政治措施的得失,劝勉神宗革除“因循末俗之弊”。这类文章具有组织严密,析理精微,措词大胆切直而又很有分寸、语气诚敬干脆而又富于鼓动性等特点。尤其是《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洋洋万言,体大思精,近人梁启超以为“秦汉以后第一大文”,惟贾谊《陈政事疏》“稍足方之”(《王荆公》第21章)。②是针砭现实的杂文。如《原过》《使医》,短小精悍,巧于用比;《兴贤》《委任》,从正反两面反复论证,逻辑性很强;《闵习》《知人》批判世人溺于旧习和君主不能识贤,笔锋锐利,寄慨深远。③是人物论和史评。如《子贡》《鲧说》《伯夷》《读〈江南录〉》《读〈孟尝君传〉》《读〈柳宗元传〉》,一反传统之见,发前人所未发,储欣以为能“希风《史记》论赞,奇美特绝”(《临川全集录》卷二)。其中《读〈孟尝君传〉》全文不足百字,而抑扬吞吐,胜意迭出,尤为短文中的杰作。④书序和信札及其他。如《周礼义序》《诗义序》等,在学术见解中体现了他反传统的政治态度,即苏轼所谓“网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王安石赠太傅》);行文则“简而能庄”(沈德潜《唐宋八家文钞》卷三十),字字着力。《答司马谏议书》驳司马光对新法的非难,逻辑严密;《答吕吉甫书》以释憾解怨的态度作绝交书,置个人恩怨于度外,表现出了磊落的胸怀。
记叙文在王安石的散文中占有较大比重。人物传记如《先大夫述》,运用朴实的语言记叙其父王益居官清廉正直。着墨不多,而给人的印象较为鲜明。《伤仲永》写仲永因后天不学终于由神童沦为常人的可悲经历,申述劝学之旨,题材很典型。墓志碑文,为数甚多,通常是概括叙写墓主生平、历官、品格,文笔简妙老洁,偶尔插入几则生动故事,显得重点突出,亲切感人。如《给事中赠尚书工部侍郎孔公墓志铭》写孔道辅不好鬼神祥,举笏击杀妖蛇事,寥寥几笔,勾勒了一个无神论者的形象。游记如《游褒禅山记》,“借题写己,深情高致,穷工极妙。”(《御选唐宋文醇》卷五十八引李光地语)
一般说来,王安石的记叙散文不重写景状物、铺陈点染,而属意于借端说理、载道见志,因而某些作品显得形象性不足。
抒情文以祭文为多。用四言韵语写的,如《祭束向元道文》《祭范颍州仲淹文》等,辞语古朴,情意真挚,颇有感染力;用杂言韵文写的,如《祭欧阳文忠公文》,高度赞扬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和道德情操,词清韵幽,感激歔欷,在当时各家所写的欧阳修祭文中,最为杰出。但某些替人代做及纯属应酬性质的祭文则未能免俗。赠序中也有抒情文,如《同学一首别子固》,抒写朋友间相警相慰之意,唱叹有情,婉转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