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知识链接

2018-12-06

 文章开篇就写到: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 文章的结尾两段,在说了“乘火车的旅客”的故事之后,作者写道:“然而在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人生’的长期的旅客中,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像现在的世界上的人,倘定他们搭船乘车的期间的寿命,也许在人类社会上可减少许多凶险残惨的争斗,而与火车中一样谦让,和平,也未可知。”
    首尾照应,谈论的话题不离“人生”:时间的渐进中,人的不知不觉的恶变(也许用词过重);一种希望中的人的行为组成的社会。
    虽然,作者在第六自然段段首说:“‘渐’的本质是‘时间’。”但文章中所举的例都是集中于一个事物——不自觉变化而真正发生渐变的“人”本身。
    第一自然段写人的青春“渐变”,第二自然段写人的境遇的“渐变”,这都是写人作为“自己”的渐变。第三自然段写人对自然之物、身边亲人的情感体验差异,第四自然段写“农夫抱犊跳沟”的故事,这都是写人“自己”与外界的关系的渐变。第五自然段写“时间”与“人生”的关系,第六自然段写个体的“人”与社会群体的“人”的关系,第七自然段引用警句含蓄表达什么是“大人生”、“大人格”。这才让文章的真正意思露出“冰山之角”,折射出自己真正想说的话。 文章沿着“个体—外界—社会”这一条思路层层深入表现主题,从时间的角度来阐述这一种冲淡平和的人生态度、人生境界。
另外,文章两个故事其寓意含蓄而深刻。这是学生深入理解该文主题的难点。
在第一次读这一篇文章时,我心里就有满腹疑问:从文章的结构来说,“农夫抱犊跳沟”的故事是论证这一段的首句——“‘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除此之外,在文章主要思想上,有没有其深刻的寓意?乘火车的旅客这一个比喻,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帮助?我想,这应该也是学生的读之费力而又不吐不快的地方。
    我认为“乘火车的旅客”的事例就很明晰地道出了“人与人之间相处态度”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回想一些将时间浓缩的事例来体味其中的含义。如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怎样来分配这有限的时间。也可以用佛家的“百年修得同船渡”、和尚说江面上只有两条船一为名来一为利往、叶倩文的歌曲《滚滚红尘》等等来说说这个世俗百相。
     对于“抱犊跳沟”,我将之与这一段后面的分析句联系起来理解。这里的“犊”我理解为在工作中人们抱着不放的“名”与“利”。当某一天,“我们”因其他原因而停下工作时,有了一段想一想的时间,就会发现原来自己为名为利是多么的“苦劳”。
    丰子恺以夏丐尊、李叔同为师,李叔同即弘一法师。丰子恺受其影响,学佛信佛,劝世人爱惜生命,戒除杀机,弘扬善行,其文章自然以事设寓,充满玄思,不足为奇。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