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包弟》必修一
2018-11-022、语言朴素自然,全无刀斧雕琢痕迹。读者读了本文受到感动,与本文语言的魅力、震撼力是分不开的。
3、自然之中又有潜藏的起伏跌宕,而绝非完全地平直板滞。与“无技巧”相伴的必定是深藏的技巧、高明的技巧,如果真的没有任何技巧,那文章就不足观赏了。如果我们对本文细加品味,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深藏的技巧的。略述一二便可知晓。开篇讲述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是深思熟虑过的,其中必有深意;全篇写哪些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哪儿发议论抒真情,文章的着力点定于何处,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等等,都需要写前斟酌。本文发表之后多得评论家欣赏,一定是它的内容的深刻和形式的巧构吸引了大众关注的目光。
获得写作文的启示:
本文给学生写作文的启示大概有:关心社会现实,重视文章的现实意义;训练眼力,以小见大,从细小事物中发现和展示社会变迁、大众命运的痕迹;表达真情,不追求夸饰,不过分追求“技巧”,又要讲究无技巧的“技巧”;为表情达意的需要,合理地安排材料的详略、次序;合理地安排叙事和抒情的笔法,“事”与“情”相结合;注意文章情感的波澜起伏,等等。学生还可以另作补充。这些要求也许过高,学生能获得一两点启示就是学有所成。
五、小结
本文故事虽小,意义却很深广。让人看到“文革”风云之一角,连狗都难以幸免。让人看到“文革”对人的精神的伤害之深,真切地体会到所谓“浩劫”的含义;让人看到一个知名作家,一个经历了几十年的社会动荡、社会变迁而执著地保持一颗清醒头脑的老人,真诚地解剖自己,用真理和良心感染读者;看到一个不合理的时代的结束,一个理性的合乎人性的新时代的到来。
巴金老人身上体现的反省、自律精神是我们民族所缺少的(至少在“文革”时代所缺少),他的这种精神已经不限于他个人所有,而是随着他的作品的影响,扩散到读者(包括青少年读者)当中,起着唤醒社会公正、社会公德、人类善良天性的作用。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延伸拓展:
阅读巴金《随想录》,读后在同学中交流;尝试用动情的笔调来写一篇有关小动物的短文,要求以对动物的情感态度为线索,并发掘深刻的思想;关注报章上有关巴金纪念文章,读一读巴金评传,寻找本文的赏析文章和对《随想录》的评论。思考:在当代人眼里巴金是怎样的人?他的作品为什么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他的作品在当代的阅读价值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