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设计
2018-07-31
(四)找出有关学校环境布置的描写,说明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明确: 学校环境描写见教材。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五)小说中主人公对于战争的认识是什么?作者通过塑造这个人物表达了对战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说说你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你自己的想法,可各抒己见)明确: 小说中的“我”虽然因伤回到临时的战地医院接受手术,但并未表现出对战争的憎恶,相反,在轰鸣的炮声中,他想的是“多出色的炮队啊”,他甚至想到自己的名字有可能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青史留名。但“我”就在短短的三个月中为昔日所受的军国主义教育付出了惨痛的低价。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揭露和批判了军国主义战争。(六)从人物的叙述中,你能感受到“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明确: 从人物的自述话语中,是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独特性格。“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玩世不恭,他不满的是学校的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他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这可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思想状况。五、课堂小结: 一个未成年的学生在三个月前参加战斗,而后受伤竟然又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学生成了伤员,学校成了战地医院,而昔日所受的军国主义教育竟然成了血淋淋的欺骗,让年轻的“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失去了双臂和右腿。而在精神上遭受的痛苦更是无可名状,心理上遭受了极大的心理创痛。而这一切表现了作者对于战争本身所作的反思与抗争:战争不仅是一场民族的灾难,也是个人不幸的根源所在。第二课时同类题材比较阅读《一个人的遭遇》与《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比较阅读简案教学建议: 以下三个问题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作重点选择,不必面面俱到,只需深入挖掘,认识到战争为人类带来的巨大的创伤,从而引导学生们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1、两篇小说都以二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阵营,一个为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参考提示: 《一个的遭遇》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则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战争中的感受,写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两部作品都有很强的冲击力,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2、两篇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同样遭遇了不幸,但有所不同,请作比较。参考提示: 对参战目的的认识上——索科洛夫知道自己是在保卫祖国,《流》中的“我”受了欺骗,没能认清法西斯侵略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