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本纪》教案

2018-05-07

     亶亶穆穆,为纲为纪:亹(wěi)亹:勤勉不倦的样子。 穆穆:庄重严肃的样子。 
     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应根据各地所具有的物产来向天子进贡。 
  陂九泽,度九山:测量,勘测,即上文的“表木”。 
    九山刊旅,九川涤原:刊,砍削;旅,治理。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渐,流入;被,覆盖。 
  ⑵古今异义 
  中国赐土姓:中国:指九州之中 
  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百姓:即百官。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通称,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而平民没有姓。 
  于是帝尧乃求人:这时候 
  ⑶通假字: 
  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傅”通“敷” 
  女平水土:“女”通“汝”。 
  致费于沟淢:“淢”通
5、课文简析:
(1)学生口述大禹的事迹,并概括他的高尚品质。
提示:禹怀着励精图治的决心,新婚四天就离家赴任,行山表木,导九川,陂九泽,通九道,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指给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在他身上体现了公而忘私、乐于奉献、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等高尚品质。
(2)问题探讨:大禹治水给了我们那些启迪?
提示:大禹治水,我们看到的是中国远古时期人类的前赴后继与大自然作斗争的拼搏精神,在失败中寻求经验教训,毫不气馁,万众同心,最终达到的是“九州既疏,九州既洒,诸夏艾安”的太平盛世。这表现出一个伟大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文明的稳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儒家文化。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海洋一般百折不挠的心态,热爱和平,希望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还可以看出我们提倡的一种集体主义,大禹是子承父业去治水,完成先人的遗愿,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尊师重道、忠义孝顺等优良品德和对社会、对世界的责任心。
6、课文小结:
《夏本纪》是一部夏王朝的兴衰史。夏禹的兴起,是由于他治理洪水拯民于灾难,勤勤恳恳地做人民的公仆,人民拥护他。夏朝的衰亡,则是由于孔甲、夏桀这样的统治者败德伤民,人民怨恨他们。当然,夏禹还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这篇本纪的记载也未必完全真实,历史事实未必那么美好,但大禹治水的业绩却早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他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奉献精神,也早已千古传颂,作为我们祖先一种美德的代表,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效法。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