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①学习通感修辞及其作用
②探究行文线索、文章结构的安排
③探究文本语言特色
2、过程方法:①质疑自觉意识的培养及质疑方法指导
②探究的兴趣和合作探究能力培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健康的审美情感的培养即感受荷塘月色之美
②对作者的苦闷彷徨的理解及原因的把握
4、教师发展目标:①通过备课全面深入了解朱自清的散文情况
②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师生互动,启发诱导的最佳时机、方法、技巧。
③与学生情感互动中丰富教师的审美体验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①写景状物的特点
②通感及本文语言特点
③质疑与探究意识的培养
难点:①为什么作者心里“颇不宁静”?
②为什么想到“采莲”之事?
③对探究问题的方法指导及探究中出现的突变因素的控制。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第一课时:导入,介绍,词语积累,问题的发现及整合。(时间最好安排在周五,以让学生利用周末上网查阅资料,上图书馆或请教专家。)
1、导入:多媒体播放清华园荷塘月色,同时播放配音朗读带:课文4-6自然段。
释题及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词语积累
2、问题的发现
教师引导启发:朱自清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我想和我一样,大家可能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有这样或那样的疑问,比如:对某些句子的含义的理解,对语言风格的概括,对中心或篇章结构、行文线索等方面的把握等等,凡涉及到这篇文章的各方面问题,都可能有待深入探讨。接下来我们把同学分成四-五组,大家先阅读,边读边思考,之后再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把问题集中,然后把问题列在黑板上。
学生质疑过程中,可能提到并经过有效整合后的问题有:
①文章的层次如何划分?依据是什么?
②作者写了荷塘(4-6段)的哪些景物?
③本文写景特色是什么?
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上的渺茫的歌声似的”,用的是什么修辞?有何特点?
⑤本文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⑥作者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⑦作者为什么要写到江南采莲的事?为什么两次写到“妻”?
如果有其他问题提出来,但对这篇文章意义不大,可略加评价,肯定其价值,然后删除,评价以鼓励为主,以促进学生质疑意识的自觉和兴趣。
可能不会提到但必须提到的问题由教师启发诱导,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如可提示在审美领域的问题有哪些。学生没有提到但对这篇文章至关重要的问题,可由教师以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提出来。这个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维向难点探究,以完成教学目标。整合后可有如下几个问题。
⑧作者思想感情怎么变化?
⑨这篇文章的美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⑩课文后对朱自清的评价不一,你怎么看这些评价?〔查找资料(上网、图书馆),请教专家等途径。〕
教师在第一课时把这些问题整合,布置学生回去思考,讨论,待第二课时来解决。教师也应在这一时间里查阅相关资料,思考问题,备好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性,以利于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二)第二课时:深化拓展阅读文本,探究解决问题,评价总结。
1、探究问题:
问题①探究:层次的划出因为标准不一而结果不同,允许学生有多种划分方法,只要能自圆其说。学法指导:侧重于探究中帮助学生找到划分标准。启发时注意筛选学生回答中的亮点,抓住亮点,一步步向标准引导。如学生回答中有“作者”,就可以引导到“作者写作意图”“动机”这一标准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