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太尉逸事状》教案
2017-05-13第六段:段太尉代民偿租,解除民苦的行为感动了尹少荣,而焦令谌更是因此自恨而死。
第二件事:仁愧焦令谌
在段秀实担任营用官时,他的顶头上司泾州节度使焦令谌掠夺北行田地,不顾天灾,依然勒索地租,伤天害理。段秀实委婉陈词,反而惹怒了对方,以致佃农被杖击垂死。段秀实没有和焦令谌正面冲突,没有像第一件事那样勇闯军营,那是否体现了他的懦弱呢?恰恰相反,作者用对比的手法,用焦令谌的骄横无礼/残暴与段太尉的宽厚仁慈形成对比。段秀实金子为农民敷药晡食,见到含冤挨打的农民,“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仅用寥寥几笔,却写的丝丝入扣,一个正直,仁义而又满腔义愤,无处说理的君子形象跃然纸上,褒贬分明,爱憎强烈。段秀实一自己体察百姓疾苦的实际行动感动上司,绵中藏针,柔中有刚,处理方法十分得体。不论是否真的“大愧”而“自恨死”,都表达了作者对段秀实爱民思想名品质的崇敬和赞扬。
第七段:段太尉拒绝收取贿赂,反对藩镇割据,表现了他的清正廉洁。
第三件事:节显治事堂
段秀实最后是因为反对朱泚称帝而遇害的。早在段秀实经凤翔上京上任司农徵时,就早已提防朱泚的贿赂。朱泚果真送来了三百匹大绫,他的女婿因“处溅”推辞不掉,不得已收下。事后,段秀实知道了,一面严厉训导他的女婿,一面命令将大绫封存在司农治事堂的房梁上,不许放在家中。这件事表现了他段秀实很有政治远见,颂扬了他的清正廉洁。
心理变化:警觉——大怒——坚决不收
第八段:点明写作目的。
第九段:介绍事件的来历,说明逸事真实可信。
最后一段:说明作状原由。
作者具体说明此“逸事状”材料历经多方面搜寻,遍访边防旧地,查询老校退卒。咨询会州刺史,证实段秀实素有“所立”,“遇不可,必达其志,”并不是为了“取名天下”才“奋不虑死”击贼殉国的武夫,因而将此状送上史馆,以免这些事迹散失不传。(联系学案上写逸事状的目的)
二、拓展延伸
1、为什么要选择这三件事来塑造段太尉形象呢?
提示:(1)这是散落在民间的逸事,暂未被正史记载,柳写这些事情给韩愈,如实地提供史料。(2)这三件事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刻画了人物的不同性格,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3)批驳当时说太尉搏以死“取名天下”的说法。
2、本文结尾一段是否有损人物形象而有狗尾续貂之嫌?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最后一段作者点出了自己的良苦用心,一是为了消除人们对段太尉形象以及宁死不附叛贼的误解,二是怕逸事遗失不能还人物以真实面目。另外,最后补写太尉的外貌及习惯姿态等非常生动、形象,使段太尉从外形气质到品德胸怀都成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优秀人物的典型。因此尾段对于整篇文章是很重要的补笔,并非是狗尾续貂。
三、探讨写作特点
1、提问:从文中的第一件逸事来看,本文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特点?
明确:在情节发展中,通过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出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作者先极力描写悍卒依仗骄将的威势,恣横暴虐,残害百姓的情状,为段秀实出场作了铺垫。段秀实在十分险恶的形势下自荐平乱,显示出过人的胆识。他上任不久即严惩凶手,突现了不畏强暴、执法如山的性格。随着矛盾冲突的激化,郭晞手下士兵“大噪,尽甲”,暴乱一触即发。段秀实却镇定自若,单骑赴营。他先辞去随从,继而解下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最后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层层推进,反复渲染,一个浑身是胆、临危不惧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段秀实慷慨陈词,对郭晞晓以大义,示以利害,最终使骄横不可一世的郭晞心悦诚服。“言未毕,晞再拜”,寥寥数语,生动地摹写出郭晞诚惶诚恐的神态,有力地衬托了段秀实大义凛然的形象。矛盾已经解决,作者却笔锋一转,出人意表地增写段秀实留宿军营,不仅给人物性格增添了光彩,也使情节的发展跌宕起伏,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