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三阅读与鉴赏教案(共33课时)3

2017-05-08

第四,从信仰方式的角度上讲,中国的传统艺术的过分发达,在功能上有着弥补宗教信仰的特殊意义。我们知道,在具有宗教传统的西方社会,艺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起着引导人们走向上帝的中介作用。与之相反,在没有宗教传统的中国社会里,艺术的境界可以抚慰人们的情感、陶冶人们的性情,从而起着准宗教的功能。正因如此,被称为中国思想主要支柱的儒、道、骚、禅四家,无不以审美和艺术为其最高境界。孔子毕生“克己复礼”,但在关键的时刻还是道出了“吾与点也”(《论语•先进》)的名言;庄子毕生“绝圣齐知”,但其“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庄子•天下》)的文章,显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楚骚思想自不待言,其中的神人、仙女并不是信仰的对象,而是审美的化身;佛教本来是从印度一带传入的宗教,但中国化了的禅宗却扬弃了其中的思辨内容和行为戒律,把它引向了充分自由的审美境界。唯其如此,我们才能理解,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圣经》,但却有了《诗经》。这种“以诗为经”的文化现象,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的。
第五,从语言的角度上讲,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也有着相当重要的理论根据。与印欧语系相比,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在词汇上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在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的特点,在语音上具有因声调而带来的音乐性的特点,这一切自然无助于逻辑性的表述和科学性的思维,但恰恰有利于形象性的表述和艺术性的思维(参阅加尔通、西村文子《结构、文化和语言——印欧语系语言、汉语、日语比较研究》,《国外社会科学》1985年,第8期。)。一个民族的语言,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感受、乃至存在方式。从这个“存在的家园”出发,中国人自古就以一种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态度来对待世界。精通近十种语言的辜鸿铭指出:“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种诗的语言,它具有诗意和韵味,这便是为什么即使是古代的中国人的一封散文体短信,读起来也像一首诗的缘故。”(《中国人的精神》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106页)

课文内容
及其理解 中心内容 本文从论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入笔,具体分析了两者的差异,并向深处开掘,找出了形成差异的原因,最后指明两种文化对话的意义。在作者看来,中西方文化各有特色,各有长项和弱项:西方人体育和科学最为发达,而中国人艺术和工艺最为发达。
 理解或评价 中国与西方文化资源优势互补,重视并弘扬中华民族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文化传统,可以引申出“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的观点,从而探讨商品生产中的“审美附加值”的问题;还可以引申出“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从而探讨人类的“情感慰藉”问题。
文章风格
写作特色 本文从中西方文化资源的角度,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阐述了当今世界中西方文化对话的意义。

第五课时《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
教学目标:
    1.了解麦当劳的中外文化意义。
      2.理解“全球化”的内涵以及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全球化”过程。
3.了解文化冲撞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