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2017-05-08

生:哦,没有,是……听到了。

师:好,你这也是“通感”了。谁还要说一说。

生:我喜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一句,用“田田”形容荷叶相连很形象,我觉得“田”字的字形就像一张大荷叶,田田当然是荷叶相连了。

师:你真是富有想象力。谢谢你用这么形象的方法教我们掌握了这么美的一个词。学习母语,我们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因为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不是冷冰冰的。

生:我觉得“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读成zhàn)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秘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很好。风吹过来,叶子纷纷卷起,像多米诺骨牌,一下传到另一边。而且用“挨”字形容叶子,是拟人吧,很有情趣。

师:你描述得很生动。不过我有个疑问,荷塘里的风能有那么大的力量,把荷叶吹成多米诺骨牌吗?

众生:(笑)

师:“像闪电般”,是形容风势之大吗?

生:形容速度快。

师:有一个词,读颤(chàn)动还是颤(zhàn)动。

生:颤(chàn)动。

师:继续鉴赏。

生:我喜欢“一粒粒的明珠”。“ 粒粒”这个叠词有一种音韵之美。

师:自清先生钟爱甚至是偏爱叠词,文中还有很多,不仅强化了丰富了词的意蕴,还有音韵之美。下面我们齐读一下第四段,感受音韵之美。

    生:(齐读)

师:继续鉴赏第五段。阅读文本,还是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给学生二三分钟思考时间)

生:我“喜欢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把月光比喻为“牛乳” 和 “轻纱”,很清新,朦胧。

师:牛如和轻纱是形容月光吗?

生:是“青雾”。

师:前面把月光比为流水。牛奶和流水有浓淡之别,所以分别形容青雾和月光。

生:我喜欢“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同样是用了通感的修辞,把光与影比喻为小提琴的曲子,显得轻灵飘逸。而且我特别喜欢小提琴这个词用了音译——“梵婀玲”,就像一个女孩的名字。

师:你说得真精彩,体会得很细腻,从一个音译的词语体会到作者的一份匠心。

生:我喜欢“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不仅写了光,还写了影,使塘中景物的层次更丰富了。

师:很好,还有比这更美的影子吗?

生:(齐)还有杨柳的“倩影”。

师:同学们应该留意一下生动的动词,作家锤炼语言,很多时候就是体现在动词上。比如画在荷叶上的“画”字,换个词好吗?比如换成映照的“映”字和印刷的“印”字?

生:我觉得“映”字没有美感,没有情感;“印”字太生硬了,有一种硬物与之挤压成像的感觉。

师:体会的好。画字还容易引发人的联想:是谁画的呢?是用月光做水彩,以荷叶做画纸画成的吧。

第二部分:质疑探究

师:我们觉得这两段很美,但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这两段的比喻用了很多女性形象,太柔美了。同学们怎么看?

生:这和文章的写作对象有关,月下的景物当然应该柔和一点,朦胧优美一点。

生:也和作者的心情有关。写作背景是1927年7月,社会黑暗,江南血雨腥风,作者作为极富良知和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他内心很不平静,心情沉痛,情绪低落,不可能写出太昂扬的东西来。

师:同学们体会得很好。我们不妨改成阳刚一点的试一试。其中几句用《荷花淀》的风格表现一下:“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如一道铜墙铁壁,是监视清华园的哨兵吧!”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