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三、分析文章
前面,我讲了那么多,现在我们来正式看课文的内容,我们先来学习全文的第一二小节,请大家先看到第1小节的第1段。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文章开头就郑重其事的说明本文的写作时间是“中华民国十五年”,含有揭露的意味,这里强调这个重大历史时刻,对人心起到一种提示和警醒。而“二十五日”就是女师大为在段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一天,鲁迅在这一天,却独自徘徊在礼堂外,表明了鲁迅无法承受烈士追悼会的悲痛,独自在徘徊中沉思。遇到程君,问起为刘和珍写了点什么没有时,鲁迅还在沉思中,一下子就愣住了,只说“没有”,程君就“正告”鲁迅要为刘和珍写点东西,因为她生前很爱看鲁迅的文章。从整体来看,这一段总写在北京女子师大追悼会上“我”被“正告”有必要为刘和珍写点东西的缘由。
(接下来,请大家看到第2段)
“这是我所知道的……毅然预订《莽原》全年的就有她”。生活艰难的同时,刘和珍毅然预订《莽原》全年,指出刘和珍是一个敢于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青年。“毅然”一词又体现出她的勇气和果断。后面,“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大抵却只能如此而已”,反复强调“却只能如此而已”,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表达出鲁迅认为未能以更好的方式来悼念死者,深表歉意。
在这一段中,我们如何来理解“安慰”一词的含义呢?请大家思考。
明确:如果存在“在天之灵”,则对遇难者和作者自身都可以得到安慰。
(我们了解了前两段的内容之后,请大家继续看到下一段)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这里,为什么无话可说呢?请思考。
明确:“无话可说”是因为“所住的并非人间,这“并非人间”说明黑暗的社会现实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连呼吸都有困难,又怎能说出话?这里,暗含了鲁迅对段执政府的愤怒与控诉,只能在“痛定之后”,以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以我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这里,作者对“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更加觉得悲哀并愤怒到了极点,他将“深味”悲凉,以“最大哀痛”作为“祭品”奉献给逝者,让哀痛“快意”于苦痛,说明作者对死者也哀痛到了极点。
这段中提到三个“非人间”,反复的强调这“非人间”,可以看出,鲁迅“已经出高愤怒”了,并含有对段政府有严历的控诉之意。
(上面,我们对第一节作了详细的分析,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节,请大家齐读一遍这节的内容)这里,我们采取整体感知的方式来解读。
“真的猛士,敢于……敢于……”指出猛士敢于直面和正视反对统治下悲惨凄凉的黑暗社会现实,“猛士”加上“真的”来修饰,起强调作用。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作为“真的猛士”是不可以更不可能回避的,而这就是以“直面惨淡的人生”和以“正视淋漓的鲜血”而感到“哀痛和幸福的人”。
接着指出,“庸人”随着时间的流驶,惨案仅使他们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庸人”却在“微漠的悲哀”中,“暂得偷生”,并且“维持着似人非人的世界”,说明“庸人”太多。否则怎么能够“维持似人非人”的世界呢?但是“庸人”也曾被惨案影响过,给他们留下的是“微漠的悲哀”,对他们麻木的灵魂只存在轻微的触动。鲁迅正是看到了“痛人”太多,提出了“似人非人”的世界何时是个尽头的疑问。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