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出门远行


  这首诗托景抒怀,通过登柳州城楼所见景物的描写,曲折地谴责了当时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人士的打击和迫害,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由此而生的悲愤心情和对同贬战友们的深切怀念。  
全诗构思精密,抒情委婉深沉,把一腔难于言说的思想感婉转托出,含蓄蕴藉。情调虽较低沉,却富感染力量,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  
【时文选萃】  
拯救读书?  
作者:阮直  
  民间有俗语“牛不喝水强按头”,嘲笑的就是好心办蠢事的人。读书好像不是牛喝水,谁能说我的知识就像一头牛喝足了水,再也吸不进去了?但如今这读书就是“牛喝水”,人家眼下不渴,你总不能强按头吧。   
  媒体上有调查报告说,当今国人不爱读书,XX年识字的人有一半是不读书的。我继续说,这一半读书的人又有一半是读武侠小说的,另一半的一半是读那些报纸上的“娱乐”文字的。其实,什么调查都不用搞,当今中国一部长篇小说若有8000册的订户,准能付梓。许多有点思想、有点文化含量的书若能印上5000册,就算发行量较大了。多亏我们有13亿  人口的基数,杂七杂八的书凑起来总量还不小,所以出版界显得并不萧条。   
  国人不读书,文化人着急了,担心长此以往,国民素质会下降。可是这有什么办法呢?总不能强迫人家读书吧。如果再立个“普及读书法”,那就有点像强迫他人谈恋爱一样荒唐了。人家不谈恋爱,只谈对象,谈完了条件,觉得组合起来能双赢了,于是就登记结婚,别人管得着吗?让人读书,就像让人谈恋爱一样,都是强迫不得的。   
  如今国人不读书,自有不读书的道理。从小学到大学,讲的是考试成绩,看的是考卷上的分数。除了做题,还是做题,读书加分吗?考北大中文系的学生不读《红楼梦》减分吗?考复旦大学哲学专业的考生不读康德减分吗?考南京大学生命科学专业的考生,不读达尔文减分吗?别说考大学了,就是学上述专业的大学生,不读这些书,还不是照样拿文凭?   
如今这社会需要的是证,医生要医师证,导游要导游证,记者要记者证,烧锅炉、开汽车、理发、美容、大厨,三百六十行,几乎行行都要“资格证”。没有哪一行说要“读书证”的,人们凭什么放着有用的证书不去考,偏要去读那些没用的书?   
  书是读不完的,“证”却可以通过考试拿到手。一个工程监理证,出租一年就能得五六千元,你就是有10个国家图书馆的读书证,也不能享受低保待遇吧。   
  不要总怨国人不读书,那是因为读书没用。如果有用,聪明的中国人谁会放弃?连给死人做美容的事儿如今都竞争上岗了,读书这么斯文、体面的事儿,人们却愿意放弃它,这里面的道理难道还不耐人寻味吗?   
  这个社会首先就让“读书”没用了。你说你拿什么去拯救他们——不读书的人。   
  读书是需要条件的,首先的前提是温饱,我们不能要求三亩水田旱了一个月,天天挑水去浇灌的农民去读“沈从文”吧;想当翻译的小女孩,外语四级还不过关,总不能有空不去背题,而先读余华吧;一个县长每晚要赶三个饭局,迎来送往,他总不能说,旅游城市考评团我就不陪了,我已经半年没读一本书了。   
  毛泽东曾说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如今很多人的工作就是天天要请客吃饭,但真的不用天天读书。读书毕竟不像看电视、唱卡拉0k、欣赏晚会那样舒服。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