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教学设计
第三层( “ 故天子听政 ” 至 “ 是以事行而不悖 ” )具体论述怎样对待民 “ 谤 ”
第四层( “ 民之有口也 ” 至 “ 其与能几何 ” ),从正反两方面论述 “ 民谤 ” 直接关系到国富民强的道理。
第三部分:弭谤的结果。
? 研讨课文处理重难点:
文章开篇 “ 厉王虐,国人谤王。 ” 交代了事情的起因,揭示了周王与国人的尖锐矛盾和对立。开门见山,一语入题,节奏十分明快。
( 1 )周厉王的人物形象:
○ 文章起笔用一个字高度概括了周厉王的性格,是什么?
——“ 虐 ” (板书 “ 虐 ” )
○ 面对国人的 “ 谤 ” 厉王有哪些反应?说明了什么?
—— 一 “ 怒 ” 一 “ 杀 ” 。面对他 “ 虐 ” 的结果 “ 民不堪命矣 ” 非但不收敛,反而穷凶极恶,一 “ 怒 ” 之下,派卫国的巫师监视敢于公开议论批评朝政的人,
“ 以告,则杀之。 ” 这里既写出了他 “ 虐 ” 的程度,又写出了国人遭受的迫害是何等的严重;一 “ 杀 ” 更是活画出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形象,是 “ 虐 ” 的具体化。
(板书 “ 怒 ” 、 “ 杀 ” )
○ 厉王的这种高压政策是否奏效了呢?
—— 周厉王的高压政策收到了暂时的效果, “ 国人莫敢言 ” 国人敢怒而不敢言,但紧接着从 “ 道路以目 ” 中,我们不难看出国人强烈的愤怒和怨恨。这沉默就像孕积已久的活火山一样,随时都可能喷发。这就为周厉王的不幸结局埋下了伏笔。
○ 他自己是否满意呢?
——“ 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 足见他的得意忘形,这正是昏暴的统治者因取得暂时的成功而心满意足的浅见陋识。一个 “ 喜 ” 更着力刻画了他的愚蠢。(板书: “ 喜 ” )
教师小结:
从文章开篇对厉王形象的刻画, “ 虐 ” 、 “ 怒 ” 、 “ 杀 ” 可以看出厉王性格的暴虐凶残、毫无理性。下文的一 “ 喜 ” 则完成了他性格另一面的刻画:昏庸愚蠢,自鸣得意。(板书:暴虐凶残、昏庸愚蠢)。这一切都注定了他 “ 流亡于彘 ” 的悲剧命运。
○ 指名学生归纳厉王人物形象,要求结合历史背景。
—— 厉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课文刻画了这个暴虐凶残、刚愎自用、拒不纳谏的独夫形象。他不仅认识不到危机,反而沾沾自喜,他的一怒一喜,表现了他的残忍和昏庸。召穆公直言劝谏,厉王不但不听,反而派卫巫监视人民,堵塞言路,屠杀谤者。他的暴虐和顽固,最终导致人民起义,落得个 “ 国人流亡于彘 ” 的可悲下场。
( 2 )召公的人物形象:
召公的谏词是作者毫不吝惜笔墨的重点所在,是全文的精华之笔。
面对厉王虐而导致的尖锐的社会矛盾,西周王室重臣召穆公仗义直言, “ 民不堪命矣 ” 简短的五个字,包含着召公内心的焦急、沉痛、和期待。但却随着厉王的 “ 怒、杀 ” 而告终。
○ 召公的第二次进谏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采取了什么方法?如何表现他的远见卓识的?
—— 情势危急,他一反委婉之辞,直陈利害,一针见血指出 “ 是障之也 ” 。然后用 “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的比喻,恰当地说明厉王弭谤的危害性,可谓振聋发聩! “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 ,具体说明了 “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