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教学设计

 
《国语》
  [ 教学目标 ]
  1. 学习掌握谤、溃、障、壅、弭、决、亲戚等文言实词和乃、之、故等虚词。
  2. 学习本文巧妙运用比喻使文章生动形象的方法。
  3. 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了解统治者的昏庸。 . 体会作者 “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的积极进步的民本思想。
  [ 教学重点、难点 ]
  1 、召公的谏词。
  2 、人物内在性格的揭示。
  二、初步把握课文:
  1. 教师范读全篇
  2. 学生翻译课文(教师及时指正)
    周厉王暴虐无道,老百姓都指责他的暴政。召公告诉厉王说: “ 人民忍受不了这样的暴政了! ” 厉王发怒了,找来卫国的巫师,派他监视那些指责朝政的人。根据卫国巫师的报告,厉王就把被告杀掉。老百姓都不敢说话了,在路上遇见,也只是以眼神示意。
    周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 “ 我能制止老百姓的指责议论了,人们再也不敢说什么了。 ”
    召公说: “ 这是阻塞人们的言论啊。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流更严重。河流壅塞而崩溃泛滥,伤害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要挖开水道,使它畅通流淌;治民的人也应开导他们,使他们畅所欲言。所以天子处理政事时,让公卿以至列士进献讽谕诗,让盲乐师进献乐曲;让史官进献史籍;让太师进献劝谏的箴言;让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让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让各种乐工进谏,让平民百姓把他们的话传上来;让进臣尽力规劝,让王室成员弥补天子的过失,监察朝政;盲乐师和史官以乐歌、史籍之言教诲天子;让国内元老将这些意见加以归纳整理,然后由天子斟酌处理。这样做事就不至于违背情理。
  “ 人民有口,就像土地上有山水,财务用度都从这里出产;又如土地上有高原、洼地、低平之地、水浇之田,衣服、食物也从这里出产。人民用嘴发表意见,政事的好坏就列举出来了,推行好的防止坏的,就能使财用、衣食增多起来。老百姓内心考虑的事能说出来,就应照着实行,怎么能加以堵塞呢?如果堵住了老百姓的嘴,还有多少人会关心政事呢? ”
    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说话了。过了三年,老百姓就把厉王流放到彘地去了。
  3. 归纳文言词语: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词语:
  厉王虐,国人 谤 王谤:公开议论批评别人的过失
  民不 堪 命矣堪:忍受
  吾能 弭 谤矣,乃不敢言弭:止
  川 壅 而溃,伤人必多壅:堵塞
  是故为川者 决 之使导决:疏通河道。导:疏导
  为民者 宣 之使言宣:疏导,引导
  亲戚 补察亲戚: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胡 可壅也胡:何
  ( 2 )一词多义:
  乃不敢言
  乃三年乃流亡于彘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项燕
  家祭无忘告乃翁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之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三、分析课文内容:
  学生速读课文理清全文的结构
  ? 层次:
  第一部分:弭谤的由来。第二部分:召公谏弭谤。
  第一层( “ 王喜 ” 至 “ 乃不敢言 ” ),乘上启下的过渡段。
  第二层( “ 召公曰:是障之也 ” 至 “ 为民者宣之使言 ” ),展示了召公的政治主张。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