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导学设计

柳永《雨霖铃》一词中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感觉和《在别康桥》带给我们的感觉有何不同?(中等生及以下回答)

②赏析徐志摩的《莎扬娜拉》(优生回答)谈谈你的总的看法。仔细品味这首诗所体现的“三美”的主张。发挥想象,口头描述女郎的形象和内心活动。11.拓展延伸(课外作业)①摘录有关“挥手”的古代诗句。(中等及以下学生做)②仿照《送友人》,把《再别康桥》改写成一首五言律诗。模仿《再别康桥》,将王维的《山居秋暝》改写成一首现代诗。(优生做)

   6.“温故而知新。”以学生旧有经验为起点,有助于学生知识的重构,并增加其语文素养的积淀。

7.以读促写,有助于积累语言和语感,训练其发散、求异、转移、逆向等创新思维能力

 

6.实行分层教学有利于解决优生“吃不饱”和差生“吃不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

附《再别康桥》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演讲】师:今天的课前3分钟演讲由××同学来讲。 生:演讲( 照稿子念)师:不能照着念,能背就背,不能背可以看一看。(上课铃声响) 这个同学伏在桌上照稿子读,读得极快,大家听不清。 师:完全不符合演讲的要求。第一,他完全是在读,没有达到要求。第二,他的仪容不好,一直伏在桌上。第三,上来演讲最起码的规范是:同学们,今天我演讲的内容是……他没有做到。第四,老师说过,第一轮,老师不规定题目,但是有一个默认的前提。应该是大家都认可的公众话题。因此,今天这个演讲要重新做。生:明天不可能。师:后天。明天该谁呢?(李老师在安排)。师:我们今天学习《再别康桥》。这首诗大家读过了,比较熟悉了。在没有学这首诗前,大家对徐志摩有没有了解?生:我看过一些文章,似乎是说鲁迅和徐志摩在文学上是对立的。师:你是在哪里看到的?生:我是听我们老师说的。师:你说的是对的,他们在文学观上是对立的,而且老师年轻的时候,第一次知道他也是从鲁迅那儿了解到的。还有哪个同学?生2:他是新月派诗人。师:这你也知道,真了不起。从哪儿知道的? 生2:从优化设计的。师:很好,有预习的习惯,就是不一般。还有没有?没有了?那老师补充。有一个电视看过没有?《人间四月天》   生(议论后)发言:讲他和三个女人的感情。师:哪三个女人?其他同学补充,生3:(还有其他同学补充)林徽音,陆小曼,张幼仪。师:徐志摩比较风流,只是因为他是文学家,就成了……中国有一个不好的传统,一个人成了名人,缺点也就成了优点。当然,也有人替他辩护,正因为感情丰富,所以写出好作品,我觉得还要应该分开来评价。师:徐志摩怎么死的?生4:飞机失事。师:对。徐对新诗贡献很大,我甚至认为,仅以此诗,就足以称优秀诗人。他还做过许多大学的教授。当时很多人都是二十来岁做教授的,比如胡适等,很有才华,现在找不到多少这样的人。当然他们不会玩电脑游戏,没有读过金庸。 你们看了朱光潜的文章可能比较清楚。一个人不一定写诗但要有诗情。就讲徐志摩这个人可以讲很多,我不想讲很多。我们不能因一些事情否认他的贡献。时间过得越长,对人评价越客观。   同学们课前有没有读过?

4/8